语言的聚合发展模式
书籍:方法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方法大辞典》第398页(646字)
语言学家特鲁别茨科依提出的关于不同语言在发展中如何形成共同点的理论。
施莱赫尔(A.Schleicher)等传统的印欧语历史比较语言学家认为,所有的印欧语系语言,都是从一个原始的印欧语中分化出来的,它们之间有亲属关系,可以画出“谱系树”。这叫语言的分化发展理论。特鲁别茨科依(N.S.Trubetzkoy,1890-1938)不同意这种观点,于1937年提出了与此相反的“语言聚合发展”的模式,以及“聚合——分化相结合”的模式。他在《有关印欧语问题的一些看法》一文中说:“没有充分的根据能使人假设有一个单一的原始印欧语,似乎所有的印欧语都是从这种原始印欧语发展出来的。我们有同样的理由,可以设想一种相反的发展图景,即假设印欧语各语族的祖先最初彼此并不相同,仅仅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经常接触、相互影响和借用,彼此才相近,但并未达到完全一致。语言历史中既有分化发展,也有聚合发展……语系可能是分化发展的产物,或者是聚合发展的产物,也可能是两种类型的发展按不同比例相结合的产物。”同一语系的语言除了结构上有一系列的共同点外,还有相当数量的语法成分和词汇成分表现出有规律的语音对应关系,但是不一定用“共同原始语”这一假设来解释这种对应规律,因为这种规律也存在于某种语言从另一种非亲属语言大量借用的现象之中,如日本语、朝鲜语、越语都从古代汉语借用了大量词汇,但是并不能确定这四种语言相互间的“亲属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