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方法大辞典

意识流

书籍:方法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方法大辞典》第673页(911字)

又称心理现实主义,20世纪20年代在欧洲兴起的一个新的艺术流派和创作方法。

它的出现与“意识流”这个概念的提出有关。1884年,美国实用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发表的《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中,最早提出了这个概念。

随后,他又于1890年出版《心理学原理》,对这一概念作了进一步地解释:“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衔接,而是流动的。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来比喻它是最自然的了。以后,我们再说起它来的时候,就叫它做思想流、意识流或者主观生活之流吧。”这个观点很快得到奥地利着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的支持和充实。弗洛伊德说:“下意识是精神的真正实际”。法国着名哲学家、“直觉主义”创始人柏格森认为“真实”存在于“意识的不可分割的波动之中”,同时提出了“心理时间”概念。

他认为,通常所说的时间,只是各个时刻的依次延伸,“心理时间”,则是各个时刻互相渗透、表示强度的质的概念。

他认为,人们越是进入意识领域,这个概念越是适用。并指出,文学应该深入人的内心世界,以人的意识流动从心理的角度去写人。这些理论为意识流文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意识流的主要创作方法是以一个人物的意识为中心,“其余的一切(全部变幻不定的和戏剧性场面)都是生活呈现给上述意识的”。“要使那意识变得充实、丰富,能把一切都抓住,而且坚持不放——不要变来变去——尤其不要恣意变动”。“凭着那种出色而高明的间接手法”,“靠人物的行动的每一个节奏”来最完整、最细腻地体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第二,改变传统的讲故事的创作方法,创造一种集中的情景和视觉画面,将所描写的人物的相貌、行动、言谈、举止及与各种人物的相互关系和事件融在一起,让其“永远处于我为他们找到的情景之中”。

第三,作者要与所写的人物的思想感情一致。如果作者只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把人们的生活经历进行报道,不过是对它的欣赏领会,“只有在具备共同思想感情的情况下,才能真正体味到所写人物的感情世界。

总之,他们强调以主观感受作为反映生活的中心,以人的意识活动和意识流动去代替客观实际,把现实作为人物意识的冲击来描绘,从而通过人物来表现现实。

上一篇:意境 下一篇:管乐器演奏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