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哲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56页(1535字)

运用比较方法对不同文化系统或民族文化中的哲学进行比较研究的学科。

新兴的哲学分支。

比较哲学的研究方法,国外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平行比较研究——通过对两种相互之间毫无影响的不同的哲学进行比较,找出其相同的或不同的规律;一种是影响比较研究——通过对相互影响的两种不同传统的哲学进行比较,找出其共同的规律,揭示其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过程。比较哲学主要是对东西方哲学进行比较研究,按不同的层次大体上可划分为:(1)东西方不同文化系统或民族文化中哲学总体的比较研究,如欧洲哲学和印度哲学,欧洲哲学同中国哲学,欧洲、印度、中国、伊斯兰四大哲学文明的比较研究等。(2)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中的某一部分的比较研究,如西方哲学同印度教、佛教,西方哲学同老庄哲学、陆王心学、程朱理学的比较研究等;西方哲学中的某一部分同东方哲学的比较研究,如西方哲学新思潮与东方哲学传统的比较研究等。(3)东西方哲学中的有关问题的比较研究,如孔子的“仁”与苏格拉底的“善”、韩非的“理”与柏拉图的“理念”,以及东西方哲学中所使用的论证形式等等。

比较哲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创始人是德国哲学史家保尔·多伊森。他所着的《一般哲学史》一书,论述了以印度哲学为主的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并对这两种不同传统的哲学进行了比较研究,是比较哲学的奠基作。法国哲学家松——乌尔色1923年出版的《比较哲学》一书,首创了“比较哲学”一词。

德国学者贝蒂·海曼1937年所着《印度哲学和西方哲学》在比较哲学发展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1939年,由美国学者查尔斯·穆尔教授主持,在夏威夷大学召开了第一次东西方哲学家学术讨论会,会议的主题是介绍东西方的哲学和宗教,并在会后出版论文集《东西方哲学》。

70年代后,美国和日本分别成立了比较哲学研究会和比较思想学会,法国、意大利、印度、联邦德国、荷兰等国相继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出版了许多专着和刊物,经常召开学术讨论会,一些国家的高等院校开设了比较哲学的课程。目前,美国的夏威夷大学是现代东西方哲学比较研究的中心。

国际上出版的学术刊物主要有:意大利的朱伯塞·托奇主编的《东方和西方》(1949年创刊);查尔斯·穆尔主编的《东西方哲学》(1951年创刊)。我国学者从20世纪初开始进行中外哲学的比较研究。

严复把西方的哲学、科学和政治学说引进中国,并力图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

胡适和梁漱溟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探讨了中西哲学的异同。在《中国古代哲学史》(1919年)一书中,胡适用实用主义的观点研究中国哲学史,试图从外国哲学史和政治思想史中寻找其理论依据。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1921年)对西方、中国、印度三种文化在宗教、哲学(包括形而上学、知识论、人生观三个部分)上的异同作了比较。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旧编)也对中西哲学进行了比较研究。1981年召开的全国中外哲学史比较研究讨论会,明确了当前比较哲学研究主要是中外哲学史的比较研究。关于比较哲学的定义,学术界尚存有不同的观点。

或认为,凡研究哲学与其他学科异同关系的,都可称之为“比较哲学”;或认为,比较哲学是对不同时期哲学派别采用比较的方法研究其异同的学科;或认为,对不同文化系统或民族文化中的哲学采用比较的方法研究其异同者,才是比较哲学。国外学者所说的比较哲学,多指后者而言。

【阅读书目】:

《试论当前比较哲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焦树安,《中国哲学史研究》1984年第4期;《比较哲学》,陈金桂,《学术界动态》1984年第12期。

上一篇:毛泽东哲学 下一篇:经济哲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