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心理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101页(1596字)

研究人类宗教活动的心理现象及其特点的学科。

宗教学和心理学之间的新兴边缘学科。

宗教心理是宗教信徒在长期的宗教环境和宗教气氛中所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结构。宗教心理学的任务,是运用心理学的方法,从宗教信仰者的宗教情绪、宗教感情和宗教感受中揭示其心理状态。

宗教情绪、宗教感情和宗教感受等宗教心理现象,对宗教信徒的影响往往超过理智上的宗教影响。

很多信徒(特别是西方的许多科学家)在理智上并不信神,但却有浓厚的宗教感情,自觉自愿地参加各种宗教活动;有些人从小受到宗教家庭和宗教社会环境的影响,又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也不信神,但参加各种宗教活动;有的人本来不信教、也不信神,但在宗教环境、宗教气氛的影响下也乐意去参加各种宗教活动。原始宗教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生产力和认识能力的低下,但原始人对自然力的恐惧、惊异和敬畏的心理因素,也是原始宗教产生的原因之一。用心理学方法研究原始宗教产生的心理因素,是宗教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18世纪美国神学家爱德华的《上帝惊人杰作的信仰纪事》(1737)和《关于慈爱的论文》(1746),是宗教心理学的早期着作。

19世纪末20世纪初,心理学家冯特对宗教信徒的心理用实验科学方法加以研究,开创了科学的宗教心理学研究。冯特的学生、美国心理学家斯塔伯克最早提出“宗教心理学”这一概念。

他在《宗教心理学》(1889)中,探讨了个人宗教意识的发展,并将这种发展分为戏剧性的信仰转变和非戏剧性的信仰转变两种,进而在统计基础上提出青春初期容易产生信仰转变的论点。詹姆士的《宗教经验之种种》(1902)以研究日记、书信等资料为主,运用心理学方法,对人们的宗教感受作出两种不同的分析。

认为宗教对于某些人来说是一种后天生活转折的经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则是一种自然的天赋产物,此书被称为宗教心理学的经典着作。《宗教心理学》和《宗教经验之种种》两部着作,标志着宗教心理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后来,美国心理学家鲁巴(1868-1946)在他的《宗教心理学》一书中,力图从心理学和哲学上来共同考虑神秘的感受,认为这种感受相似于某些毒品引诱的感受。现代德国新教神学家奥托(1869-1937)用心理学方法来从事宗教感情经验的研究,在《神圣的意志》中,他分析“超自然”这一概念的独特的宗教意义,是一种既敬畏又有所求,既害怕又有吸引力的一种心理状态。20世纪30年代,弗洛伊德提出精神分析方法,并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宗教信徒身上,试图从父权制的角度来说明一神教关于神的观念,着有《图腾与禁忌》、《拜物教》、《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和《宗教经验》等着作。弗洛伊德的学生荣格于1938年出版了《人间心理和宗教》,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宗教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战后,奥尔波特、弗洛姆、埃里克森等人从人格心理的角度研究宗教心理学。弗洛姆认为宗教目的在于求得人性的尊严,因此现今一些对宗教挑战的人与其去攻击神,不如去批评社会的弊端。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宗教心理的代表人物有费斯廷、阿盖尔等。阿盖尔1958年发表的《宗教行为》,研究了人的宗教行为和他的环境因素的关系。

克思主义的宗教研究者用心理学方法研究宗教心理现象的有苏联学者维克多·伊凡诺维奇,1975年出版了《科学无神论和宗教心理学》。苏联另一学者特·姆·乌格里诺维奇1986年出版了《宗教心理学》一书。

我国建国前,部分神学院曾开设过宗教心理学的课程。30年代的上海广学会曾出版过一些宗教心理学的译作。

【阅读书目】:

《西方宗教心理学简介》,世瑾,《世界宗教资料》1982年第2期;《西方宗教心理学概述》,孙昌龄,《青海师院学报》1982年第3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