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社会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223页(1990字)

研究文化与社会相互关系及其他有关问题的学科。

社会学意义上的文化,指的是不同民族在各个时期的典型生活方式和有代表性的心理,表现为使社会生活规范化的价值观。文化社会学是侧重于从社会结构和具体文化历史的角度来研究文化这个对象的。

研究内容包括纵向的文化变迁研究和横向的文化比较研究两个方面。文化变迁研究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研究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

从理论上讲,文化变迁过程中有一个“时点”,达到了这个“时点”,旧文化就不能继续维持自身的一致,于是产生了新文化。实际上,一种文化被另一种文化所取代,并不是突然完成的,而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的。所以,文化层次研究是文化变迁研究的重要内容,这种研究是从文化纵切面中找出历史的沉积,指出文化更迭的成因。各个文化层次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逐渐渗透的,包括新旧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制约。文化比较研究主要指不同民族之间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比较研究,旨在促进文化交流。在一个国家内部也可以进行文化比较研究,其主要内容是城乡差别和各民族文化的异同。

文化社会学萌芽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社会学的奠基人首推法国的迪尔凯姆和德国的韦伯。

迪尔凯姆认为文化是社会控制内在化的产物,被人称之为“文化决定论”;韦伯的理论是一种多元论的文化观,偏重于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等非物质方面。早期研究文化变迁理论并卓有建树的是德国社会学家菲尔坎特,其代表作是在1908年出版的《文化变迁的连续性》。

菲尔坎特认为,在文化变迁中起支配作用的是延续性法则,它符合精神发展的延续性,可被看作“经验法则”。韦伯在一生中做了大量的文化比较研究,其代表作是《中国的宗教》,他在大量资料比较的基础上,研究了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模式。

现代西方文化社会学的代表性理论是结构功能理论。这种理论把文化看作是满足人的社会需要的手段,包括制约行为方式的各种因素如经济、技术、国家以及风俗、道德、宗教、法律等整合因素,此外还有精神和符号。

认为:这些文化因素与社会的关系是功能关系,即通过文化调适与整合来改造社会,提高生活水平,满足人的需要。在发挥历史作用的条件下,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教育手段。

从文化整体中分解出来的各个文化领域有相对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很容易产生异化;各个独立的文化领域各行其是,最终可能导致各种文化价值之间的矛盾,如科学价值与宗教价值的矛盾,法律价值与习俗价值的矛盾,等等。当代表协调价值的机构提出自己的价值要求时,人们往往坚持自身的价值观,反对他人的价值观。各种文化领域中矛盾的实质是历史上新旧文化的矛盾,其解决的根本方法是用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

克思主义文化社会学的基础是把文化分析当作整个社会体系,而社会体系的发生和发展是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在人的社会活动过程中,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形成和体现。社会主义的文化社会学是在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开始兴起的,20世纪20年代,苏联曾广泛地进行了对教育和文化艺术方面的社会学研究,当时苏联党的一些着名活动家如克鲁普斯卡娅、卢那察尔斯基等对工人和农民的文化活动的社会学研究特别关注。苏联文化界的许多着名学者如多夫任科、普多夫金都积极参加了当时的研究工作。

苏联文化社会学的研究范围涉及物质文化、政治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主要研究内容有;(1)文化在社会中发挥作用的规律性;(2)文化在社会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3)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文化水平及他们在文化范围内的需求;(4)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性;(5)社会制度和文化机构在生产领域和文化需求领域内的状况和作用;(6)文化干部的状况与活动;(7)文化以及文化的社会制度和机构的发展的预测和规划,等等。

我国自1979年恢复社会学研究以来,十分重视对文化社会学的研究。

近年来有不少有关文化社会学方面的论着和译着问世。司马云杰的《文化社会学》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部系统研究文化社会学的专着,较全面地介绍了这门学科的理论,并运用新的科学方法研究了文化产生、发展和各种复杂变量关系与文化生产、储存、分配、应用、传播。

增殖、冲突、变迁、调适控制的社会过程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近年来,我国文化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有:(1)文化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的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2)批判地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3)用共产主义世界观教育人、培养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4)各种文化制度的效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求。(5)党和国家有关的文化政策、法令等。

。【阅读书目】:

《文化社会学》,司马云杰着,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