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221页(1911字)

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探讨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相互影响,分析经济结构和其他社会结构之间关系的学科。

经济社会学以经济和社会现象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揭示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的规律。研究的主要方面有:(1)经济性行为的社会结构。包括行为方式的主观动机结构和客观环境结构。社会学家要在人们的社会联系中分析实际经济行为的过程,如交换与市场的产生、工业化与经济发展、经济决策过程等等,然后才能认识作为行为结果的行为结构。

(2)经济制度,主要指决定经济生活的历史形态的一般制度特征,如劳动分工的方式和范围,产品交换的组织——市场与货币制度,经济分配原则等等。(3)经济结构的社会转化过程,主要指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

克思在《资本论》中第一次对经济发展的过程做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包括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的研究和对发达国家的自动化趋势、职业结构及生活标准变化的研究。

经济社会学萌芽于19世纪,其创始人首推马克思与韦伯,虽然这两者代表了全然不同的理论体系。马克思的《资本论》是经济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最高典范,它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各种经济形态,揭示了资本的实质,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是迄今为止对于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所作的最有权威的论证。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原理,为科学的经济社会学研究指明了方向。德国资产阶级社会学家韦伯在他的经济社会学代表作《经济与社会》中,研究了西方工业资本主义兴起和繁荣的条件,认为资本主义的兴起有两个条件,一是由于苦行僧主义的新教精神的兴起,提供了助长资本主义的社会心理条件,二是科层制为工业资本主义提供了最合理的社会组织形式。

但他注重于研究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非经济因素,因而被西方学者奉为经济社会学的真正鼻祖。20世纪50年代,经济社会学在美国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956年,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和斯梅尔瑟合着《经济与社会》一书,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分析经济与社会关系的理论构架——结构功能分析理论,奠定了西方经济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帕森斯在利用结构功能理论分析经济与非经济关系时,创立了独特的AGIL模式,对以后的经济社会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1963年,斯梅尔瑟写了一部通俗着作《经济生活的社会学》,第一次系统地介绍了经济社会学的演变史,经济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他的经济社会学的理论体系。

60年代到70年代,经济社会学在日本获得了比较显着的发展。

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富永健-在1974年主编出版的《经济社会学》是一部理论性、系统性较强的专着。它标志着西方经济社会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西方经济社会学尚未建成一个比较统一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主要研究内容有;社会群体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政治、文化同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失业问题;支配人们经济行为的社会因素;产业化和近代化的相互关系;经济结构与其他社会结构的关系;等等。

70年代以来,苏联和东欧国家也开始重视经济社会学的研究。他们认为,经济社会学主要研究经济学和社会学接合处产生的问题,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联系的具体社会机制,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相互作用,经济发展的社会因素和社会后果,等等。

经济社会学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社会生活的经济环境与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规律性。一方面,它研究实现社会群体利益的经济前提,另一方面,它分析经济发展的社会因素和社会条件。

在我国,自1979年恢复社会学以来,开始注意对经济社会学的探索与研究。

1985年,在天津召开了首次经济社会学研讨会。

我国学者一般认为,经济社会学应该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把经济现象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分析研究,其研究内容既包括研究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后果,也包括研究影响经济发展的社会因素。马克思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对经济与社会的关系作了科学概括,应是建立中国特色的经济社会学的理论基础。我国经济社会学的研究任务大体包括四个方面:(1)研究经济关系发展的社会后果;(2)研究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及其发生作用的社会条件;(3)研究国情、国力、民情、民俗等历史和现状,探索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体道路问题;(4)研究经济政策实施的社会依据和可行条件。

【阅读书目】:

《经济社会学》,(日)富永健一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