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北地区卷》第171页(817字)

乌孜别克族的弹拨乐器。元代由中原传入,时称“七十二弦琵琶”。清代称“喀尔奈”。其音质悠扬清脆,构造、演奏技巧和音响效果基本上与维吾尔族乐器相同。民间艺人十分喜欢用娴熟的技巧演奏“卡”。②土族自称,土语称克尔伦。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伏兰纳拉(红崖子沟)和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的土族称自己是土族(蒙古尔)中的克尔伦(即怯绿连)人。还有浩门河流域的藏族也称土族为克尔伦人。同仁县的土族老人说:“我们是从东方尖卜落(东部地区)来这里守边的,或者说是从东方克尔伦来这里守边的。……四寨子不是同时来的,年都乎来得最早,吴屯来得最晚。过去每年农历六月下旬举行六月会(抗战时期还举行过,每年一次,历来不断),土把总(即年都乎千户)在会上讲话:我们是从东方尖卜落或克尔伦来的,是皇帝派我们到这里来守边的;别人是归我们管的,云云。”这样,克尔伦这一名称又把土族和怯绿连这个地名及居住在怯绿连的历史民族联系了起来,而怯绿连又是达达人的世居地、发祥地。③维吾尔族拨弹类拨弹乐器。通体用桑木制作,音箱呈扁平半梯形,前宽后窄,左曲右直,左边装两层棱形弦柱。音箱面板左侧有一排琴枕,琴枕右边是一条固定琴码,两根一组的琴弦经琴头通到右边的弦栓。卡龙有16-18组钢丝琴弦,定弦以各种调式的自然音阶为主,具体定弦法随乐曲的调式而定。演奏时平置琴箱于身前,右手执木质或角质拨片拨弦,左手执“古希塔特”(一种以金属制作的揉音器)在被奏弦上作吟、压、揉、滑等各种技巧,以装饰和润色旋律与音色,是为卡龙乐曲的显着特色和独特韵味。据成书于19世纪的《乐师传》记载,“卡龙”是中世纪着名突厥人法拉比创制的,清代也被称作“喀尔奈”列入“回部乐”之中。卡龙曾广泛流传于南部新疆喀什、和田及刀郎地区,主要用作大型古典套曲《十二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的伴奏。当代着名演奏家有苏来满阿洪等。着名独奏曲有《拉克木卡姆太孜迈尔乎里》等。

上一篇:卡尔桑遗址 下一篇:卡斯木艾勒乃格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