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231页(1297字)

又称“乡村社会学”,研究农村社会的起源、发展、结构、功能、趋势及其演变的学科。

农村社会学以农村社区与农村人民的群体关系、社会生活及行为为研究对象。研究的范围包括:农村居民、居民家庭和劳动集体;农村人口的流动;农村居民的社会结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农业劳动者及其价值观念等等。主要任务是研究农村中普遍常见的社会关系,发现和掌握农村社会发展、变化和管理等方面的规律,从而为国家制定农村发展政策和计划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内容主要有;(1)农村社会的起源、变迁、发展趋势;(2)农村社会或群体的结构、功能、农业人员的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习俗,农村生活质量和社会指标;(3)农村人口、农副业、交通运输、文教卫生及其组织结构和管理,以及农业技术的应用,城乡差别等等;(4)农村中的各种社会问题的根源、性质及其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影响;(5)研究农村中的社会问题的理论方案或模型,寻求解决农村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等。

农村社会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8年美国政府成立的农村生活委员会。该委员会中的专家学者提出的一批研究报告成为最初的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成果,深刻地影响着以后农村社会学的发展。

对美国农村社会学研究有较大贡献的是威斯康星大学教授葛尔宾,他于1915年发表的《一个农业社区之社会的解剖》研究报告,奠定了美国农村社会学的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农村社会学传播到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欧和北欧国家。

1957年成立了“欧洲农村社会学工作小组”,接着又建立了“欧洲农村社会学社”。为了加强交流,该社与美国农村社会学会联合,于1962年建立了“农村社会学国际合作委员会”。苏联和东欧国家也十分重视农村社会学的研究。苏联农村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是:(1)对农村社会发展的一般理论和方法论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2)对现阶段和未来阶段的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及社会结构进行调查研究;(3)深入研究苏联农村的社会经济。

劳动资源和居民组织等问题;(4)调查研究苏联社会民族的情况。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农村社会学家经常进行交流,探讨共同关心的问题。

我国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最早由杨开道、乔启明分别在燕京大学和金陵大学教授农村社会学课程,讲授的内容大多以中国农村社会和农村生活事实与资料为主。

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我国着名学者陈翰笙,就长江、黄河和珠江三大流域我国农村社会的性质及其发展方向问题组织了一系列的农村社会调查。这次社会调查,是运用大规模社会调查方法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尝试,是把社会学的经验研究和理论概括紧密结合的一个范例。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村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社会学研究有了新的进展。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学综合研究今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针。

【阅读书目】:

《中国乡镇社会学》,王胜泉主编,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农村社会学》唐忠新着,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