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社会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228页(1922字)
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工业社会或社区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
协调工业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工业经济活动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关系、部门与企业的关系等等,只有将社会学运用于工业经济活动中,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才能调动工业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积极因素,提高工业生产效率。这便是工业社会学存在的前提。
工业社会学是对工业进行社会学研究的一门重要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但对其研究对象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狭义的工业社会学只研究工业经济部门的社会现象;广义的工业社会学则要研究工业和其他社会领域之间的关系,工业化对现代经济社会的影响等等。工业社会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有:工业社会或社区的社会结构;工业社区的社会制度及社会问题;工业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及产业工人的集体行为;社会关系与工业经济行为的相互影响;初级群体与非正式团体在工业生产中的功能;工业组织的社会性、社会职能及社会效率;工业领域内的社会阶层、社会流动及职业结构变化;工业发展与社会文化教育的关系;工业发展对社会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的影响;工业发展对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及家庭内部关系的影响;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及工业政策等等。同时还研究各种社会因素如何作用于工业发展;工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条件;文化、教育、社会控制对工业发展的影响;人们的消费习惯、价值观念对产品的要求等等。
在西方,工业社会学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学者梅奥主持的霍桑实验所产生的人际关系论,对工业社会学的诞生具有重大影响。1939年出版的梅奥的《工业社会中的人的问题》一书是霍桑实验的重大成果之一。此书的问世,标志着工业社全学的正式诞生。
194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设立了“工业人际关系委员会”,使工业社会学的研究有了一个正式机构。此后,美国各地的大学开设了以工业社会学为专题的讲座,还设立了研究工业问题的综合研究所。从1947年开始,美国学者穆尔等人发起了对早期工业社会学的激烈批判,使西方工业社会学在50年代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穆尔在《工业关系与社会秩序》(1957)一书中,从“作为社会组织的工业”和“工业化社会学”两个方面论述了他的观点。
他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包括劳资关系在内的工业组织活动上,同时还论述了组织所规定的社会结构问题等。在批判早期工业社会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工业社会学,其研究范围更加广泛。它强调工业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一方面,社会规模、传统文化和社会形态影响工业;另一方面,工业又在经济上、文化上和社会上影响社区。美国学者施奈德的《工业社会学——工业与社区的社会关系》(1957)是现代西方工业社会学的代表作之一。
70年代后期,美国工业社会学受“技术决定论”的影响,又出现一种“趋同假说”,认为现在的工业方式将导致形成相同的社会结构,并断言落后国家的技术水平将会适应工业秩序,工人对劳动的兴趣将会增加,阶级矛盾将会消除,各国的生活水平将会拉平。这一“假说”的荒谬性是十分明显的,但至今仍有一定市场。与此同时,由于发达国家工业的迅猛发展,“后工业时代”的特征愈益明显,因此对工业化前景的展望也更加引人关注,“过程论”也便更加为理论界所重视。近年来美国社会学界兴起的“后工业社会”研究热潮,反映了西方工业社会学研究的新趋势。
在苏联,工业社会学也称为生产集体社会学。从十月革命胜利到30年代中期,苏联在1918年和1929年两次对工业工人和职员的职业、熟练程度和社会成分等进行了全国规模的普查、斯特鲁米林院士等一批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对工业社会学开展了研究。研究的主要课题有:人在劳动组织中的作用;如何更有效地使用人的生产力;劳动力结构及其发展趋势;劳动者的时间预算及其对劳动生产力的影响;青年和妇女在生产中的地位;企业的劳动组织和科学组织;工人的文化生活和休息等问题。进入80年代后,苏联工业社会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主要是科学技术革命对工业企业及其职工的影响问题,如研究提高工人的科学技术知识水平,选拔和配备工业企业干部及工人的劳动态度等问题。70年代以来,苏联工业社会学的研究转向解决劳动集体的社会发展计划方面。1981年,苏联科学院主持召开了全国性的工业社会学讨论会,进一步明确了工业社会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因素和社会管理的杠杆,促进生产效率和提高产品质量。
我国工业社会学的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1979年在我国恢复社会学以来,陆续介绍了国外工业社会学的研究情况。近几年来,有些地区和单位作了一些工业社区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