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战役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321页(1381字)

又称“战役法”,简称“战役学”。

研究指导战役的艺术与规律的学科。

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产生的概念。指敌对双方在战争的一个地区或方向上,各按一个总的作战企图,在一定的时间内所进行的一系列战斗的总和。它是军事活动的一种样式或是战争的一个局部。

其过程包括战役指挥、战役保障、战役的组织准备与实施。战役是连接战略和战斗的重要环节,按规模可分为战略性战役、方面军战役、集团军战役;按参加军、兵种的多少分为合同战役、联合战役和独立战役;根据攻防性质分为进攻战役和防御战役;按时间顺序分为首次战役和后继战役。

战役体系中的各次战役具有不同的目的和规模,并由一个军种或兵种为主的军团实施,而且都分别有自己的原则来指导战役的计划和实施。在战役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合同攻防战役和联合攻防战役。

在现代军事学术体系中,战役学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要总结中外重要战役的历史经验,揭示战役过程的一般规律,叙述战役实践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分析战役理论的发展趋势,为未来战争提供系统的作战知识。战役学按其研究领域可分为合同战役学、空军战役学、海军战役学及结构战役学、战役史等专题(门类)。需重点研究的内容有:(1)战役目标。

从战役理论发展过程看,战役目标经历了两个阶段性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战役作战目标,是以直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转向以打击敌人的纵深目标、破坏敌方的作战功能为主。(2)主要原则。现代作战原则包括:目的明确,强调进攻,统一指挥,集中兵力,实施机动,节省兵力,保障安全,出敌不意。

(3)未来战役的发展趋势。

战役学是近代末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

一些国家在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役实践的基础上确立了战役学的地位。苏联把军事学术分成战略学、战役学和战术学等门类,使战役学成为一门新的独立的学科。

在30年代中期,苏军提出了“大纵深”战役理论,并在战争的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和发展。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理论中,不用“战役学”这一术语。

美军为了发展军事理论和作战实践的需要,于1982年8月首次在《作战纲要》中把“战役原则”列为军事学术的一个独立范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役学内容分见于我军各个革命时期毛泽东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军事着作及作战文电,经验总结中,它是同我军战略学、战术学一起产生和发展着的。

1936年12月,毛泽东系统地总结了土地革命战争经验,写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他不仅把我军的战略原则而且也把我军战役和战术的基本原则作了系统的理论概括,奠定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关于战略、战役、战术理论的科学体系的基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于1981年11月编写出了第一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役学》(征求意见稿)。1986年9月,全军首次战役理论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战役学是一门新兴的尚在发展中的学科。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战役学研究的范畴、内容、性质、体系,以及要不要把它从军事学术中分出来等尚有不同的看法。

。【阅读书目】:

《苏美军战役理论的新发展》,总参谋部军训部编,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通俗战役学》,郭其侨等编着,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