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397页(1169字)

研究作为反映社会的犯罪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学科。

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跨界学科。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犯罪学的一个分支。

犯罪心理学从研究犯罪行为人的犯罪心理形成过程出发,把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外界因素、犯罪人的心理结构和消极经验以及不良品质、各类违法犯罪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罪犯心理转化的规律、犯罪对策中的心理机制作为主要研究课题。

其学科内容由三大部分组成:(1)犯罪心理形成的基本理论。

着重分析犯罪心理产生的原因,阐明各种外界因素促成犯罪心理形成的可能性以及犯罪心理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2)各种类型犯罪人心理的理论研究。着重针对不同类型犯罪人,分析其心理发展过程,阐述其心理特征,特别是违法青少年的心理研究。(3)犯罪心理理论的应用研究,以犯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心理变化为依据,研究侦查、预审、审判、改造工作中的犯罪对策和预防犯罪的心理学问题。

犯罪心理的研究源于古代希腊。当时流行所谓“骨相学”和“面相学”,亚里上多德就探讨过骨相与犯罪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与近代的“生来性犯罪”相似的理论。

近代犯罪心理的早期研究,是从精神病理学开始的。法国学者列卡在《自然遗传论》一书里认为,犯罪是人的先天遗传因素作用的结果。

19世纪下半叶,德国精神病学家埃宾发表《犯罪心理学纲要》、意大利犯罪学家勃罗梭发表的《关于犯罪者之我见》,从人类学、法律学、心理学、社会学、精神病学等多种学科角度来研究犯罪心理原因,创建了犯罪心理学。嗣后,对犯罪心理的研究在全世界开展起来。

犯罪心理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几个主要学派:(1)人类学派,又称“生物学派”或“遗传学派”。用自然遗传和人体结构来解释犯罪。

认为精神发育迟滞、耽于迷信、冲动、残忍、懒惰是形成犯罪心理的精神原因,代表人物是龙勃罗梭。(2)社会学派,又称“环境学派”。用统计方法,把犯罪行为与年龄、性别、种族、职业、季节、气候等因素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认为不良的社会影响是犯罪心理形成的根本原因,代表人物是法国的盖利等人。(3)折衷学派。认为犯罪心理的形成,既有内部的心理结构,也有外部环境的影响,是两个方面交叉影响的结果。

我国的犯罪心理学是根据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实践的需要发展起来的。1983年7月成立了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专业委员会。《犯罪心理学》等专着和专刊已经陆续出版和发行。

具有中国特色的犯罪心理学正在形成。

。【阅读书目】:

《青少年违法犯罪心理分析》,罗大华等编着,知识出版社1982年版;《犯罪心理学》,罗大华等编着,群众出版社1983年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