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资经济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440页(1460字)

研究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物资流通规律的学科。

物资,是物质资料的简称,既包括自然界直接提供的物质财富,也包括经过人类劳动而取得的物质产品。物资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再生产体系中的物资交换关系,即物资流通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和发展规律。

物资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

由于西方学者对这一学科的研究经常同物资流通、供应管理和经营交错在一起,因此,也称它为物流经济学或工商经营学。物流经济学最早起源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海军开始研究“兵站物流”,其含义是;兵站为配合军事作战所进行的所有资材的管理,包括军需订货、军事生产计划、购买军用物资、进行库存管理、配给、运输、通讯以及规格化、质量管理等等。

此后,兵站物流的理论被应用于产业界并得到发展。1960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布鲁娃教授创立工商经营学,并正式提出“物流学”的概念,其含义是:“把包括调配物资在内的物流作为与信息流相结合的系统进行管理的科学”,使物资流通与管理的理论逐渐趋于完善。

随后,美国于1963年成立了流通管理学会,对物资流通的分工进行系统分析,并就物资经济学中的管理和流通技术的现代化进行国际交流。70年代后,物资经济学理论有了新的发展,在一些发达国家,开始重视物资流通分工中的商流、物流与信息流的系统化和综合功能的研究,出现了贸易、物资分配和商业信息的综合化、协调化和系统化的发展趋势。

我国目前的物资经济学中的“物资”概念含义较窄,是指可以进入流通领域、直接用于工农业生产消费使用的主要工业品生产资料,包括属于劳动对象的原材料、燃料,以及属于劳动资料的机械、动力设备和交通运输工具等。物资流通也仅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工业品生产资料的商品交换。

我国的物资经济学以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为指导,着重从物资流通的角度考察社会主义条件下物资经济运动的规律,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物资流通的性质、地位、作用;我国的物资市场问题;关于物资市场的商品供给和需求的理论;关于物资的价格问题;关于物资流通过程和物资流通经济效益的理论;以及物资经济的计划与管理体制等等。目前,我国物资经济学的研究出现了两大趋势:其一,出现了商业流通(商流)与物资流通(物流)分工的理论,它们各自有形成独立学科的迹象。这种理论认为、商流经济学与物流经济学应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两门独立学科。商流经济学研究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商品所有权转移过程;物流经济学则研究商品交换过程中实物流通的空间时间变换过程。其二,现代物资经济管理注重运用当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新成就,将形成一个系统的现代化的组织管理体系。许多研究者认为,应尽快改变长期以来将物资流通问题分散在商业经济学、物资经济学、运输经济学、工业经济学等学科重复研究的状况,应以整个社会的物流过程为研究对象,建立独立的、系统的、综合的物流科学,并加强对物流设施、机械和设备的建设以及与此相应的使用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问题的研究。

。【阅读书目】:

《中国物资经济学》,汤学淇等编着,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物资经济学》,张声书等编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物流学及其应用》,李京文等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