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整理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538页(2063字)

又称“古籍整理理论”。

研究古籍整理的理论、方法、历史的学科。文献学、图书学、文字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相交叉的综合性科学。

“古籍”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汉代人视秦、周时期的着作为古籍,魏、晋、隋人视汉、秦、周着作为古籍,如此类推。

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先人留下的古籍浩如烟海,整理、研究古籍,是继承挖掘文化遗产的重要工作。

古籍整理学要研究我国古籍的范围、分类、特点以及在历史上的地位。对古籍的范围,1976年国家出版局版本图书馆编印的《古籍目录》曾提出如下标准:(1)“五四”以前的着作;(2)“五四”以后对古籍整理加工的着作,以及从古籍中摘录或选编的资料书;(3)古籍的今译、新注和选本。

该目录对古籍的内容也作如下分类:综合、学术思想、历史、文化教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农书、医药、其他科技书(包括历算、天文、建筑、手工制造、园林、植物等)。1982年,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选定急待整理出版的重点古籍有3100多种,分7项,即文学、语言、历史、哲学、综合、参考、今译。

对专着、古籍的分类,我国学者有两种意见:(1)古籍分类应沿用《四库总目》分类法。

主要理由是:①古籍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充满了封建道德观念,《四库总目》分类法与其相适应;②《四库总目》分类法是研究古籍的工具,按此法便于“辩章学术,考镜源流”;③《四库总目》分类法已有相当的群众基础,利用古籍的老年学者对此比较熟悉。

(2)古今图书应该统一用新法分类。主要理由是:①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知识激增,应根据新的形势和需要分类;②新的分类法较好地揭示了科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源流;③新法具有现代分类法的特点,标记符号能够表明各个类目在分类体系中的先后位置,便于类分、借还图书和排卡排架;复分表能缩短分类表的篇幅,增加细分的深度,增强分类表的灵活性和伸缩性;注释比较详尽,对于类目的关系和分类方法都有具体说明。

古籍整理学要研究古籍整理的科学方法。除校勘已有专条介绍外,主要的方法还有:(1)点句。

古籍大都没有点断句子,有的甚至不曾分段,需要标点(包括断句)、分断。(2)注释。包括:①一般性注释,其任务是把难懂的语词、典故、人物、事实简明地说明,帮助读者理解文义;②笺证性注释,其重点不在于疏通文义,而在于阅明书中的事,主要是用其它古籍中的有关记载与本书相互印证、相互补充;③集注、集解,把过去各家的注释或有关书本的零星研究成果汇集在一起,附以己见。(3)选注本。

其程序是:①选目,选入的篇章对本题要有代表性;②注释;③撰写介绍性的前言,它应能概括有关本题的研究成果,对读者有指导意义。(4)今译。古汉语与理代汉语的距离较大,要把一些难懂的重要古籍进行今译。

古籍整理学要研究古籍整理的历史、着名学者及学术贡献。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整理研究古籍卓有成效并创树理论的学者,他曾经删定《》、《书》,其整理古籍的活动可概括为:搜集、整理和校订;编次;考证;讲述阐释、分析、评论。系统的古籍整理,以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领校中秘藏书为最,耗时达20年。

现在所见到的先秦古籍,都是经过刘氏父于校定的。以后,各朝都有不同程度的整理工作,不时也有学者以个人身份从事整理工作。大凡由统治者主持整理的比较全面,如唐初编出了《古今书目》,清朝编出了《四库提要》;学者个人整理的比较深入,如明、清学者辩明了伪古文《尚书》。建国后,古籍整理进入了新的时期。

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以及《齐民要术》、《黄帝内经》、《伤寒论》等,都出版了新的校点本;古典文艺书籍《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西厢记》等,经过整理、校注,亦有了新的版本;《汉魏六朝诗选》、《诗经选》、《儒林外史》也都重新选注。有参考价值的文学总集、工具书,其中总集如《文苑英华》(附作者姓名索引)、《昭明文选》、《全唐诗》、《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也整理出版。

类书有《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初学记》、《册府元龟》以及《永乐大典》的缩印线装本。字书有《康熙字典》,辞书有《辞海》。

历史书籍方面,有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编的《戊戌变法档案史料》、《义和团档案史料》出版。另外,还出版了《中国丛书综录》、《敦煌遗书总目索引》、《中国农学书录》等检索工具书。

古籍整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20世纪80年代初起,我国的一些高等学校陆续建立古籍整理研究所,并开始招收古籍整理的本科生、研究生。

1984年,首次召开了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会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于1985年创刊。

。【阅读书目】:

《古籍整理概论》,黄永年着。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