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史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570页(2785字)
研究图书馆事业、图书馆理论学说产生、发展过程的学科。
图书馆史研究范围包括:(1)图书馆事业史。研究图书馆、图书馆工作过程、图书馆组织机构、图书馆管理机制等的起源和演变的历史。
(2)图书馆理论史(或称“图书馆学史”)。研究各个历史阶段图书馆理论研究、学术派别,图书馆学体系、学说,图书馆着述、人物等。
(3)专门图书馆史。研究公共图书馆、儿童图书馆、大学图书馆、科技图书馆等各种类型图书馆产生、发展的历史。中国图书馆史的任务,是揭示图书馆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规律,为促进图书馆事业的繁荣提供理论指导。我国的藏书工作萌芽于殷商时期。
殷墟出土的甲骨,可证实当时已有集中甲骨卜辞的库房。
春秋时期,周、晋、鲁国都有藏书之府,主要收藏竹木简和帛书,且有史官掌管。《史记》称老子为“周守藏之史”,《汉书·艺文志》也说“老子曾在各处做守藏史(或叫柱下史)”。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采取了“书同文”的措施,推行小篆。
两年后,秦始皇施行了“焚书坑儒”令,规定除秦史、医药、卜辞、种树之外的一切书皆焚,提出“非博士官职,天下有敢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谐守尉杂烧之”。说明秦宫内有公家藏书,也说明私人藏书甚多。政府下令“大收篇籍”,政府机关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皇宫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还设置了书写官,负责图书馆工作的称太史令。西汉时,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国家图书馆——石渠阁。
后来,又建立了天禄阁,藏书总量已达33090卷,并奠定了国家图书馆制度,为后世各代所效法,这是我国历史上有关图书馆事业的第一次见于文献的正式记载。汉成帝命刘向领导整理、校勘书简;刘向死后,其子刘歆编出了全部宫廷藏书的总目录——《七略》。
其中的“辑略”是这部目录书的总序,它把当时的图书分为6大类,即“六分法”。这是我国最早的系统的图书分类法,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分类法,到东汉时,设有最大的图书馆兰台,设校书郎负责整理。
晋武帝时,秘书监荀勖打破了《七略》的分类体系,开创了“四分法”。他在《中经新簿》中把图书明确地分为甲、乙、丙、丁四部次序,这是我国第一部“四分法”的分类目录,经他着录的图书共25945卷。东晋初,着作郎李充整理国家图书,编了《四部书目》,把荀勖的“四分法”中的乙、丙两部内容互相调换,编定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次序。之后,公私藏书相继沿用1000多年至今。
宋代图书馆的特点是:帝王重视图书的收藏与保管,国家有图书馆,并有掌管图书馆的官职。宋太宗、真宗命人编辑了《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等类书。北宋末,公家藏书约12万卷,私人藏书亦盛行。明朝各代都重视藏书,明成祖命解缙等编纂了《永乐大典》,共22877卷。
清前期,活字印刷十分流行,书籍大增。康熙帝很重视收藏图书,并令人编辑了《康熙字典》、《佩文韵府》等。乾隆下令编纂了《四库全书》共79337卷,并在北京等地修建了收藏《四库全书》的七阁(文渊、文津、文源、文朔、文宋、文汇、文澜),分地珍藏。清代私人藏书极盛,对我国科学文化、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有很大贡献。
1896年,清刑部左侍郎李端棻在上书中提出设立藏书馆,更推动了学会、报馆、译局设立藏书楼。
在清光绪三十一年以前,我国还没有“图书馆”的称谓,叫“藏书处”,有石室、阁、观、库、楼、堂、室、亭等名,而在前面冠以固定的称呼,如天禄阁、白虎观等。
在朝廷一般称秘阁、书府、册府,而各代名称不同。1905年,湖南巡抚庞鸿书在长沙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一说1904年创建的湖北省图书馆为我国最老的一家公共图书馆)。
经李端棻、罗振玉、张之洞等人的奏请,1909年,京师图书馆(现在的北京图书馆)也在京建立,1912年8月对外开放。至30年代,我国各类图书馆已发展到2935所。
可分成苏区图书馆、国民党区进步图书馆、国民党图书馆三种不同的类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图书馆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其特点是:(1)全国基本形成了公共、高校、科研三大图书馆系统,藏书数量均达到相当的规模。如1987年10月5日建成开馆的北京图书馆新馆,占地7.42公顷,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仅次于美国国会图书馆,居世界第二位;包括文津分馆(1931年建成),共有馆舍面积17万平方米,可藏书2000万册。(2)图书馆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利用图书馆在科学研究、生产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3)图书馆学教育事业和研究工作得到很大发展。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在1952年设立了图书馆学系。
有的还发展为图书情报学院。1979年,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以后,各省、市、自治区也相继成立图书馆学会。
外国图书馆史研究世界各国(除中国外)图书馆以及与此相关的藏书建设、图书分类、书目工作、文献检索等的发展史。国外的几个文明古国的图书馆出现较早:埃及约在公元前13世纪中叶,亚述在公元前7世纪中叶,古希腊在公元前4世纪前后。公元前39—27年,罗马建立了第一个公共图书馆。公元6世纪,欧洲的一些修道院成为学习、研究私人收藏图书的中心。
中世纪时期,西欧大部分图书馆是属于教会的。16世纪至20世纪初,是欧洲图书馆的兴盛时期。
早期,意大利的图书馆以质量优良、数量最多闻名于世。以后,法国图书馆(建于1386年)又以藏书丰富、图书组织条理严谨极盛一时。大学图书馆,以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图书馆最为着名。建于1800年的美国图书馆和建于1823年的大英博物馆图书馆以及奥地利皇家图书馆都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图书馆。欧美各国公共图书馆发端于18世纪,当时英、美等国出现了会员制图书馆,它的组织形式是由会员出钱买书大家看,所以也叫做图书馆公司。至19世纪初,欧美国家一些劳工组织和团体把提高职工文化知识作为一种福利,兴办了不少图书馆。
1850年,英国通过了建立公共图书馆的第一法令,1852年,在曼彻斯特开设了第一个根据法律建立的公共图书馆。1814年,俄国彼得堡公共图书馆正式开放。另一方面由国家或专业机构建立的专业图书馆及图书馆研究组织和理论也大量涌现。如1817年成立了哈佛大学图书馆,1836年成立了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1876年,美国成立图书馆协会,出版《美国图书馆杂志》(后改为《图书馆杂志》);杜威出版了《十进分类法》。与此同时,西欧及其它一些国家也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图书馆。目前、国外图书馆呈现如下特点:(1)规模日趋增大。
美国国会图书馆拥有各种形式的图书资料7200多万册(件)。(2)收藏范围日趋广泛,除图书、杂志、报纸外,还普遍搜集各种录音带、录像带、电影胶卷、相片等资料。
(3)职能日趋扩大。成为情报、学术交流、科学文化普及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