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献目录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588页(1413字)

研究科学技术文献目录工作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科技文献目录工作,是对科技文献进行系统认识和揭示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文献已成为数量庞大、类型多样、载体不同、功能各异而相互交织、互为补充的文献体系。文献量的增长和人们利用文献的能力两者之间出现越来越大的剪刀差。科技文献目录学的任务,就是对科技文献书目工作实践及其成果,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找出它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向读者提供读书门径。研究内容是:(1)基础理论。除学科本身一般知识外,还包括科学文献的特征、内容、类型及层次等问题。例如科学文献的层次结构,国际学术界看法不一。但一般认为,按照产生次序、加工程度以及内容性质和用途,科技文献可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凡是以作者本人的科学研究或技术工作成果为基本内容而创作的原始文献,不论撰写时是否参考或利用他人的资料,也不论其物质载体和出版类型如何,都称为一次文献;期刊论文、会议文献、科技报告、专利文献、学位论文等,皆属于一次文献。

一次文献是科技文献的主体,也是人们检索利用的主要对象。二次文献是根据文献的外表或内容特征,将分散的无序的一次文献加工整理,并按一定的规则排列组合、编制而成的较系统的文献。其编制目的,主要是对一次文献进行书目控制,提供原始文献线索,以便查找和利用。因此,二次文献亦称为检索工具,包括书目、索引、题录、文摘等。

三次文献是指在合理利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选用大量一次文献进行浓缩加工、分析综合而编写出来的文献。如各种专题评述、动态综述、学科年鉴、进展报告、数据手册,以及一次文献的书目之书目、指南的指南、二次文献的书目和索引等。(2)科技文献目录的历史及现状。介绍国内外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近现代科技文献目录工作概况,结合科技历史发展、科技各学科出版物情况,研究科技文献目录产生、发展的历史意义和成就,并对历史上科技文献目录工作和典型书目作出评价。

我国科技书籍出现得较早,如6世纪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科技目录的产生是科技书籍日益增多的结果。

我国在17世纪初,就出现了一定水平的医学专科目录。19世纪末,译书目录出版较多。

最早的有:1880年西方传教士傅兰雅的《江南制造局翻译西书事略》;1889年洋务派人物王韬编的《泰西着述考》,该书介绍传教士所着译的书210种,是一部传纪体专载翻译的书目;1899年,徐惟则编撰《东西学书录》(1902年顾燮光作了增订);1903年沈兆袆等人编撰《新书书目提要》等。这一时期梁启超亦编写译书目录,宣传西方书籍,如1896年《时务报》刊载了他的《西书提要》,评介新出版的重要新学书籍;同年,又编了《西学书目表》(4卷札记一卷),成为1895年以前翻译西学书籍的总目录。1896年,康有为编撰《日本书目志》(15卷),把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书刊介绍到中国。(3)科技文献检索工具。

诸如目录、索引、文摘等的编制和使用方法。

科技文献目录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朱允的《科技文献目录学课程建设刍议》、沈国强的《我国近代科技目录学概述》,论述了这一学科的有关问题。

【阅读书目】:

《我国近代科技目录学概述》,沈国强,《四川图书馆学报》1982年第3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