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652页(1054字)

研究人类科学接受行为、本质及发展规律的学科。

科学活动是人类社会一种客观的复杂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行为,由科学创造、科学传播、科学接受和技术物化等环节组成。其中,科学接受指的是认识的主体以价值的导引为目的,思想产品经过传播的媒介,在人们头脑中认同、内化的现象和行为方式。

它的表现形式很多,如各门具体科学的接受、思维方式的接受、技艺技能的接受、信息的接受;对同一个科学问题,有正确合理的接受,也有错误反常的接受,有自觉主动的接受,也有强制被动的接受等等。一般地说,科学接受的程度和状况,标志着国家、民族科学文化的素养和水准。接受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1)接受的本质、特征。接受是由接受的主体、接受的客体和接受的方式三个要素构成的。

目的性、选择性、认同性、创造性是一切接受的基本特征。(2)接受意识。

接受意识是由接受的需要、动机、目标构成的动力系统萌发的。提高接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是要强化接受意识;而要强化接受意识,则要激发接受的动力系统。

(3)接受心理。接受心理分析是研究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各种条件相互作用情况下所产生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现象的规律性。

着重研究接受者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对接受的影响,群体的规模、规范、沟通、团结等特征对接受心理的影响,以及学者和学术组织的作风、结构、权力、威望等因素对接受心理的影响。(4)接受能力。

接受能力是接受者胜利完成认同、内化某一思想所必须的直接影响接受率的个性心理特征,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识别力、理解力、认同力、反应能力、综合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

(5)接受环境。

接受环境是指制约和影响接受成效的外部条件,即物理的和社会的条件。要提高接受的成效,必须创造一个优化的接受环境:社会环境安定、物理环境良好,不存在干扰;而且,环境对接受者产生的影响应是一种负熵流,这种负熵流必须大于系统内部熵的产生。(6)接受的选择。对思想产品的接受,不是复制和还原,而是有所选择:接受还是不接受,接受什么,不接受什么,怎样接受,等等。

(7)接受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准备和注意阶段;观察和识别阶段;理解和内化阶段;记忆和表达阶段。关键是理解和内化阶段。(8)接受方法。

共同的方法有:回忆对比法、启发式程序决策法、化繁就简法、功能模拟法、背景分析法等。

。【阅读书目】:

《应建立一门接受学》,张志永,《江西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上一篇:创造学 下一篇: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