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未来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686页(1291字)

又称“教育预测”、“教育未来研究”。

研究教育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教育的前景,揭示其运动规律,为教育规划提供决策依据的学科。

教育未来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未来社会教育的基本形态和主要变化。有人认为未来教育的变化是:传统的“一次教育”将被终身教育取代;“创造型”或“开拓性”的人才的培养将是教育最主要的工作目标;学生的自学系统将扮演主要角色,教师退到咨询地位,引导学生自学;现代化教育媒体成为主要工具,教育的集体制向个人教育制转化;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

(2)未来社会的政治结构和经济结构(包括政治制度、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等)及其发展水平对教育的总体影响。(3)未来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这种发展的方针政策以及未来教育的模式、结构、发展速度对人才需求的数量、质量和类型的影响。(4)未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一体化的途径及人的伦理道德、职业技能、体格、心理、社交等基本素质形成对教育的要求。(5)学校、教师、学生在未来教育中所处的地位,课程、教材、教法在未来教育中所表现的特点,未来教育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基本轮廓。(6)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未来教育中的普及与提高。

教育未来学应用较广的预测方法有:趋势外推法、特尔斐法、关连树法、前景设想法、类推法。

教育未来学作为未来学的一个应用研究领域始于本世纪60年代初。1960年美国成立的“世界未来学会”,就设有教育分会。1969年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美讲授未来学后,使未来学进一步向教育领域渗透,先后设置了“教育的未来选择”、“面向未来的课程设计”、“未来教学法”等课程。

苏联教育科学院于1971年着手组织预测未来的研究课题,并对1900年至2000年的学校教育作了预测。1978年,联合国第20届大会批准了题为“教育未来发展研究”的计划,以促进会员国教育政策和教育计划的制订与研究。

目前西方的教育未来学研究主要有3个学派:(1)悲观派。认为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将引起正规学校教育的消亡,图书馆、博物馆、电视广播及人工智能电子计算机等将取代学校和老师,人们称上述观点为“学校消亡论”、“教师取消论”;(2)乐观派。认为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会带来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作用的增强,未来社会必将是人人受终身教育的“学习社会”;(3)现实派。主张根据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从有利于教育和人的发展出发,对教育进行改革。

1983年我国学者周南照在《外国教育》杂志上较详细地介绍了西方教育未来学的一些情况,这是我国教育未来学的较早较系统的文章。中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战略研究会举办的《高等教育未来与发展》学术刊物于1985年创刊。赵文明主编的《高等教育未来学概论》(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是我国第一部研究中国高等教育未来学的专着。

。【阅读书目】:

《教育未来学》,周南照,载《国外教育学科发展概述》(张渭成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