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687页(2345字)

又称“教育行政学”。

研究对各级各类教育机关和组织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和控制的理论和方法,以实现管理目标最优化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教育管理亦称教育行政,它包括全国各级教育行政机关的工作管理和学校教育工作的管理两大方面的内容。在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内容有:教育管理的作用、特征,教育管理过程和管理原则,教育管理的基本内容、手段和方法,教育立法,教育方针、政策、法令、法规对教育管理的指导、保证、监督作用和促进作用,教育行政组织,教育经费和教育投资,教师劳动工资、技术职称以及学校工作的具体管理等。在西方,有代表性的教育管理理论有4种:(1)角色理论。

盖查尔斯、林顿等人是建立这种理论的主要代表。在他们看来,教育行政组织是一种社会系统。

该组织成员在学校不同岗位上都扮演一定的“角色”,通过各种角色的扮演,参与教学活动。教育行政人员的角色扮演,主要在上级组织和教学人员间从事调停工作。

例如,校长管理学校既要遵照国家的教育法令,服从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同时又要关心教师、保护学生等。(2)过程理论。是从管理过程研究教育行政人员职能的一种理论。古利克和厄威克最早提出行政管理是一种过程,把过程分为7个步骤,亦即管理的7个职能:计划——为完成目标而制定的工作纲要和做法;组织——为实现目标而建立的组织体系;人事——培训、配备人员;指挥——对下属的领导;协调——使各部门之间工作和谐;报告——上下级互通情报;预算——财政计划。

过程理论至今仍被西方教育研究者采用。(3)系统理论。一些教育行政学家把系统理论运用到学校管理,重视研究学校系统管理的教学模式与作业程序,并把这种系统的作业程序分为几个步骤:计划;设计方案;制定预算;分析方案的利弊;评估计划;重订计划。系统理论认为,各级组织都是一个协作系统,包含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信息联系三要素。用此考察和管理教育,有助于提高各级教育行政组织的工作效率。(4)素质理论。

早期的教育行政学家致力于素质理论的研究,认为教育行政人员的优劣,关系整个教育活动的成败。教育管理的任务在于选择适当的学校行政人员,并给他们安排职位。

素质理论所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先分析优秀行政人员应具备的身心和知识、能力等各种素质,进而依据这些标准选择合适的人员,再予以训练任用。

对于教育管理学的产生年代,有两种不同的说法:(1)认为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由德国人施泰因(一译施旦因)首创。施泰因于1884年出版的7卷本《管理学》中,提出教育管理的任务是阐明国家权力对国民教育进行干预的原理、内容、根据和界限。因而,“他既是现代行政学之父,也是现代教育行政学理论的创始人”。

(2)认为产生于20世纪初,美国人杜顿、斯奈登居先。他们两人于1908年合着的《美国公共教育管理》一书,是研究教育管理问题的开端。目前教育管理学呈现如下发展趋势:(1)由部门优化向着整体最优化的方向发展。现代教育管理学把教育视为一个系统,以“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合”思想,对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资源进行合理组合。

组合的方式不必强求一致,但都要以挖掘潜力、降低消耗、排除干扰、提高整体效益为目标。(2)由单向结构向着双向和多元结构发展。

现代教育管理学重视双向(横向与纵向联系)、多元(多门学科间交叉渗透)结构。这种结构使教育管理学在吸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的一些成果中得到发展。(3)由少数教育行政人员的管理向着全员管理的方向发展。现代教育管理学把教职工和学生既看成管理对象,又看成管理主体,使他们由单纯被管理转向自主管理、参与管理,具有自我调节、自我控制和自我完善的功能。(4)由行政管理手段向科学管理手段发展,现代教育管理学除使用行政方法和手段外,还有科学研究的方法,如教育调查、统计、实验等,以获取定性、定量分析材料,为管理部门的各种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近年来,又增加了计划协调技术、预测技术、系统分析等高级管理技术和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

我国在19世纪后半叶,陆续出版了由外籍在华传教士编写的欧美教育制度、学校制度一类的读物,如德国花之安的《德国学校论略》、美国李提摩太的《七国新学备要》、林乐知的《文学兴国策》等。到20世纪初,“教育管理”、“学校管理”已列入师范学校的正式课程。

这一时期,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等人有关教育管理的主张以及他们从事各种教育实践的影响,推动了这一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五四”运动后,我国学者自己撰写的着作先后出版,如杜佐周的《教育与学校行政管理》、夏承枫的《现代教育行政》、罗廷光的《教育行政》等。

教育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方面,突出强调民主化、科学化,并逐步把所谓的大陆派“教育行政领域区分论”、英美派的“科学管理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以教育行政领域区分论为主,辅之科学管理论为内容的教育管理学体系。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也编印了《教育工作纲要》、《教育行政纲要》、《省县区教育部及各级教育委员会组织纲要》、《小学训导》、《小学行政》等读物。

在边区师范学校里,开设“教育行政”或“小学行政”的课程,克思主义教育管理学的理论观点逐步形成起来。50年代后,教育管理学有关内容是在教育学体系内以“学校管理与领导”为部分(篇章)讲授的。

70年代末期起,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重新受到重视。

。【阅读书目】:

《现代教育行政学》,(日)久下荣志郎等着,李兆田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