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708页(1933字)

研究人类社会自古迄今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教育史的研究,是要运用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分析各个历史时期教育活动和学校发展的最重要的规律和趋势;阐明有代表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政策、教育制度、教育法规产生的原因;揭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科学技术进步的联系。研究的范围包括: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教育史,一般分为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两部分;各种类型、各种性质的教育史,如普通中小学、高等学校教育史,官办学校和民间教育活动的历史,一般文化知识的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军事教育、艺术教育、思想品质教育的历史;现成的、系统的教育史料和野史、笔记、文学作品等文献中的教育史料,等等。

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教育的起源。资产阶级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说法。

有的断言动物界存在着教育现象,甚至在低等动物中就产生了教育;有的声称儿童的无意识的模仿便是教育,教育起源于模仿;有的认为抚养与教育无甚区别,抚养即教育,教育起源于抚育。(2)教育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推动它发展的力量是它与社会诸方面的关系。而主要的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教育的影响。

西方对此只是对历史的和社会的条件给予描述,没有作科学的说明。(3)教育史的历史分期。

有几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是主张按社会发展的五种形态来划分。优点是能比较明确地反映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关系;缺点是对教育发展本身的特点,如教育对政治、经济来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得不到明显的反映。

另一种意见认为:应采用普通历史的划分方法,即把外国教育发展的历史划分为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4个时期。也有人提出,社会发展的5种社会形态的理论,是研究社会科学的一般原理,研究教育史的分期应该把它作为一种指导思想,但不应受它的局限,主要应该根据教育历史发展的本身特点来考虑。教育史作为一门学科,其基本任务是:帮助人们认识教育的本质,掌握教育历史的规律,认识教育在各种历史条件下的发展规律及其对人类社会的作用,总结人类在教育方面的历史经验,批判地继承其中有用的历史遗产,以丰富和发展教育科学的理论,并在“古为今用”的原则指导下,使之为提高教育质量,培养社会主义人才做出贡献。

把教育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研究始于18世纪后半叶的西欧。

西方教育史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1)18世纪末到19世纪30年代。1779年德国教育家梅格尔斯道夫出版《教育制度的历史研究》一书,被认为是第一本教育史的专着。这时的教育史研究,是以教育实践和某些教育家为主要对象的。1813年,德国神学家施瓦尔茨在自己新版的《教育学》中增写了《教育史》专章。

他认为,不知过去的教育历史,便不能了解现代教育,教育史是人类文明发展不可分割的部分,它可彰往察今。他的教育史学观对这一学科的完善起了很大作用。(2)19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末。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着述是德国矿物学家卡尔·冯劳默(1783-1865)的《近代教育史》。

这部着作是研究文艺复兴至19世纪初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规范着作。书中很有条理地介绍了历史上教育家的生平、教育思想与实践。这本书推动了美国、英国等国家教育史的研究。这一时期,从范围上看,教育史研究从德国传播到美、英、法等西方国家;从成果形式看,不仅着述增多,而且开设了专门的教育史课程。

(3)20世纪初至今。1900年,美国学者戴维森的《教育史》一书,运用进化论的原理,把教育的发展看作是人类进化的一个方面,从而突破教育史“传记性”的框框,标志着教育史学方法论的根本改变。其后,美国相继出版一批教育史专着。主要有:世界着名教育史权威保罗·孟禄的《教育史教科书》(1906);斯坦福大学教育史教授卡伯雷(一译克伯莱)的《教育史》(1902)。

到20世纪中叶,西方教育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分科教育史、断代教育史的研究有了更大的进展。诸如:各国教育史、原始社会教育、古希腊教育、东方早期文明教育、欧洲中世纪教育、亚洲中世纪教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幼儿教育史、初等教育史、中等教育史、高等教育史等均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

从70年代以来,由于世界形势发生重大的变化,西方的教育史学家意识到以欧美为中心的教育史学的研究已不合时宜,于是,他们更多的从世界文化的联系,特别是从东西方文化的联系中来深入研究教育史。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史教授巴茨在其《西方教育文化史》这本专着中指出,今后的研究应该坚持“以全球整体性的观念,以相互关联性的见解来分析各国的教育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