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体育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720页(906字)

对世界各国(地区)或一个以上国家的地区的体育现象的异同进行历史的、整体的、系统的比较分析,从共性和特性中探索体育发展的规律的学科。

比较体育学的任务是以科学的比较方法探索国内外体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联系,从特性中找共性,从共性中再找特性,以便为制订体育决策提供标准和依据,为解决体育的具体问题提供最佳方案,并促进世界各国体育学术的交流。研究的内容有:(1)各国体育制度之间的比较。诸如,社会主义体育制度与资本主义体育制度之间的比较,体育发达国家和体育发展中国家的比较等。(2)各国体育方针、发展战略的比较。

诸如,竞技运动、学校体育、大众体育目标、政策、方针的比较。(3)各国体育和运动中采用的手段与方法的比较。诸如,运动训练不同项目中采用的科学方法、手段的比较,学校体育教材教法的比较。研究方法有宏观比较、影响比较、统计比较、专题比较、模式比较及综合分析比较等等。

研究的基本原则:同类原则、对应原则、关联原则、动态性原则。

研究方法论的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比较体育作为一门学科而得到应有的地位是在20世纪50年代前后。早期研究的主要内容倾向于体育史方面的比较,主要文献有1923年弗雷德·伦纳特的《体育史手册》,1953年范戴伦·米切尔和皮纳特的《世界体育史》等。

自60年代起,体育科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兴起和发展,给比较体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借鉴,比较体育学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这阶段出现的主要专题文献有:1967年米尔特里·福斯特的《美苏体育大纲比较》,1970年埃里克·布鲁纳的《对不列颠、西德、加拿大业余体育运动的中央集权的比较》,1986年我国斗寅的《各国体育科研体制的比较研究》和任海的《中国、美国、加拿大青少年锻炼标准的比较分析》等等。

1978年12月29日,由25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成立了“国际比较体育委员会”,1980年改名为“国际比较体育协会”。1986年,我国有3位学者出席了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的第三届国际比较体育学术报告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