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743页(1472字)
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关系的学科。
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环境一般可分为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象征环境三种。物理环境又分为自然环境和构筑环境。这些环境都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生理产生影响。
环境心理学以各种环境同人类心理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其研究任务是阐明人们在各种环境中的心理特点,揭示人类心理的发展同环境变化的关系,以便调节、控制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达到发展生产,保护人们身心健康,促进社会进步的目的。研究的主要内容有,环境知觉问题和环境与行为的关系问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什么是环境;(2)人们对环境的知觉;(3)环境对行为的影响,其中包括自然的环境因素(如噪音、温度、风向、空气等)的影响,社会环境因素(如地域观念、社会风气、社会文化、人际关系等)的影响,构筑环境(如住房、建筑物、设备等)因素的影响;(4)如何改变人的行为来适应环境;(5)如何改变环境来适应人的行为;(6)环境保护教育;(7)环境与情绪;(8)环境和意识;(9)环境与个性等。研究环境心理学的方法有:实验法、相关法、现场法、描述法等。
人们有关环境对行为的影响的科学研究可以追溯到科学的心理学的诞生前后。18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们开始对有关光、压力(触觉)和声的环境刺激与人类感觉、知觉的关系等进行实验研究。如德国物理学家和哲学家费希纳通过长期研究外界刺激和心理感觉之间的函数关系,建立起了“心理物理学”。
这是当时对环境与心理关系研究的重大成果。20世纪20-30年代,随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建立,心理学家们又开始进行“环境事件”(如童年的周围环境)对学习的影响的研究。
70年代,心理学家对冷热极限、噪音水平和隐避性对人类行为表现和工作效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这些研究都涉及到环境对人类认识与行为的影响。1970年左右,“环境心理学”一词在美国的一些心理学家,如普鲁森斯基、伊太莱逊和里夫的研究中正式出现,他们主编了《环境心理学——人及其物理位置》一书出版。1974年,普鲁森斯基等人撰写了《环境心理学序论》一书,对环境心理学的形成作出了贡献。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等校心理学系开设了环境心理学的课程,编出了环境心理学的教科书。美国心理学协会于1978年正式承认环境心理学,并把环境心理学(同人口心理学一起)作为它的第34个下属专业委员会。
英国、日本等国对环境心理学也开展了较深入的研究,较着名的研究者有坎特、乾正雄、相马一郎等人。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环境污染和社会公害问题日益严重,心理学家们开始把注意力转向更加广泛的环境问题,其中包括环境污染、城市噪音、环境质量监测等。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能源消耗过快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和由于经济与技术发展所导致的社会变更,环境心理学所探讨的内容也日益增多。
我国近年来不少学者开始研究我国人口密度与人的心理关系、大中小城市居民的心理特点和要求、住房对人的心理影响等问题,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但在环境心理学的着作出版方面,只是翻译介绍了美、日等国的一些着作。
。【阅读书目】:《环境心理学》,(日)相马一郎、佐古顺彦着,周畅、李曼曼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