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850页(1849字)
又称“译学”。
研究语言文字翻译理论与技巧的学科。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部门。
一般认为,翻译就是转换承载信息的活动,它把一种语言承载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有语际翻译、语内翻译和符际翻译等。
语内翻译是指同一语言内言语之间解释性翻译;符际翻译指不同符号体系之间的翻译。信:是翻译的第一需要。
翻译的真正性质是一种与原着不同的语言的作者原来思想的再现。达:是翻译的基本要求,必须使译作易懂,完美而清楚地表达作者的思想。
顺:使译作为广大读者所喜爱,翻译必须按照习惯,充分运用自己所用的语言,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表达形式。翻译主要是笔译和口译两种形式。
西方学者认为,翻译涉及语言体系的个体特征和人在交际过程中对语言的认识两个方面,是联系人的认识活动和语言活动的一座桥梁,因而,翻译学是建立在语言学和心理学之间的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类交际活动中对语言意义的认识和再现(翻译)的过程。其主要内容是:(1)基础翻译学。
重点研究翻译工作者所具备的翻译学知识体系。包括翻译的本质特征、翻译际准、翻译过程、翻译要素、翻译的基本功、翻译史等问题。(2)应用翻译学。涉及与翻译实践有关的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和培养翻译人才的理论,包括翻译技巧、翻译的种类、翻译错误分析、翻译教学法、翻译评论等。(3)理论翻译学。重点是翻译的共性理论,翻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翻译学流派(国际上流行的语言学派、结构转换学派、社会语言学派、语词意义学派、《圣经》释义学派和意义认识——再现学派),翻译未来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我国学者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学体系是:(1)以马克思主义的翻译理论为指导,研究中外翻译史、中外翻译理论史,要在研究汉外语言共性和差异、汉外互译的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阐述翻译观、翻译标准、翻译一般过程、对译者基本要求和翻译要素等问题。(2)研究翻译与技巧,研究中外着名翻译家、翻译理论家的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研究中国人翻译中的典型错误,汉外互译、机器翻译及翻译评论,以探索语言表达上的艺术性、创造性,并在可能范围内将翻译过程模式化。
(3)翻译理论比较研究,翻译学与其他学科关系的研究,翻译学发展趋势的研究。(4)新兴翻译学科的研究。
如有人提出要建立翻译美学等边缘交叉学科。
从历史上说,翻译工作是贯穿人类历史、社会发展、文化繁衍的一项从不间断的活动。
我国自汉唐时代起也就有了对翻译理论的探索,并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1)佛经翻译。这是最早展开的中外思想文化活动。
以佛教文化为代表的印度古代文化,是通过佛经翻译传到我国的。我国从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最初有了关于佛经翻译的记载。我国第一位佛经的大翻译家是鸩摩罗什(344-413),但影响最大的佛经翻译家是唐代的高僧、大翻译家玄奘。
这个时期的翻译理论的讨论,有直译派、意译派和融和派之分。(2)西方文化的早期翻译。明末来到我国的耶稣会士、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与明代大学士徐光启合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6卷,与李之藻合译了第一本算学书《同文算指》。
我国学者中,严肃认真地翻译介绍西方学说思想,最早的是着名翻译家严复(1853-1921),相继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孟德斯鸠的《法意》和约翰·穆勒的《名学》等外国名着。
在翻译理论上,严复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有划时代的意义。(3)“五四”运动前后的翻译。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开始被介绍进来,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不断被译为中文,学术着作翻译的领域拓宽。(4)建国后的翻译。不仅译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集,而且在文史哲经和科技等领域系统地介绍了外国文化。商务印书馆所出版的世界学术名着译本影响较大。在翻译理论上,曾出现以傅雷为代表的“形似神似”以及以钱钟书为代表的“化境”的翻译标准。
翻译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国外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建立的;在我国则是80年代以后建立起来的。
1982年,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的成立和《中国翻译》(原名《翻译通讯》)的出版发行,促进了翻译学的发展。
。【阅读书目】:
《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论文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选编,1983年版;《翻译研究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