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社会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941页(1147字)
研究音乐这一社会现象的变化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既是音乐学、社会学、美学等学科相交叉的产物,又是文艺社会学的分支。
我国学者曾遂今认为,音乐社会学以人们的音乐生活作为研究对象,它包括范围很广阔。例如:大众传播媒介(无线电、电视、录音等)对人们音乐活动的影响与制约特点;在不同社会和技术条件制约下,音乐的传播以及人对音乐的理解、感受的特点;不同社会集团、年龄、职业、经历,即不同类型的人的音乐活动的结构与形式;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各类音乐作品的社会功能;不同层次的人们,以及他们在不同的年代对音乐的需求、审美趣味、理想标准,以及形成这些特征的条件与因素:音乐听众的分类与结构;音乐作品进入社会以后,社会对它的作用、溶解的规律性;音乐作品的通俗性、大众性、流行性的规律(即作品的内容形式、如何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获得社会反应);一定时期的听众类别,对作品内容形式的制约等等。
研究内容包括:(1)音乐的社会作用。
现代西方一些音乐社会学家认为,音乐是作曲家内心生活感受的一种真挚、热情的表白,这种感情通过作曲的技巧,根据某种音乐风格的规则表达出来,具有感人的社会功能。(2)音乐的阶级属性问题。
多年来,东欧一些学者如E·H·迈尔教授等人一直在试图对音乐的阶级性进行分析。西方的传统观点则认为,音乐是一种超社会现象,音乐的最高理想是追求一种独立于人类社会之外的完善性。
(3)音乐家的职业和社会地位。
研究音乐家的社会名声如何因时代和国家的不同表现出很大的差异。(4)社会文化生活中的音乐。(5)音乐教育和音乐家的组织形式,以及它们同社会的种种关系。
人们很早就注意音乐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探讨。但作为一门学科,音乐社会学形成于20世纪初。早期着作有克里捷玛尔的《音乐的时代性问题》(1903),别格尔的《德国的音乐生活——音乐社会学考察尝试》(1916),布列辛格尔的《音乐生活的现实问题及其解决》(1920)等。
在苏联,音乐社会学发展较快,至70年代,已积累了大量的有价值的文献,如索哈尔的《在变化的社会、技术条件下音乐的职能》(1973),《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作曲家与听众》(1975),《社会学与音乐文化》(1975),阿列克辛耶夫与果洛维斯基的《群众音乐趣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1979),苏申柯的《关于具体音乐社会学研究问题》(1979)等等。
。【阅读书目】:《国外音乐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曾遂今,《人民音乐》1986年第3期;《音乐社会学》,(苏)А·索哈尔着,杨洸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