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方法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986页(1747字)

研究历史学方法论的科学。

历史学方法,即历史理论与世界观的原理的体系,具体包括下述内容:(1)揭示历史学世界观和理论原则;(2)与所研究对象的特点相适应的方法手段;(3)用以判定科学研究过程、成果并使之系统化的手段。史学方法学以历史学方法为研究对象,其具体内容包括;(1)史学方法学在史学理论中的层次与地位,同历史观、历史学的区别与联系。历史科学与一般的史学不同,它与唯物史观有内在联系。但史学方法不能取代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原则,也不等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而是符合这些原则规律的具体研究方法,它的层次较唯物史观要低,但其具体内容则要丰富得多。

(2)唯物史观本身也是最基本的历史研究方法,如经济决定论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历史过程分析方法、因果分析方法、辩证逻辑基本范畴分析法等。(3)从当代自然科学成果中引进的研究方法。

如以“三论”为代表的系统网络分析方法、中介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式比较法、无序有序过程分析法、结构功能对应分析法及信息分析法等。(4)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当代史学的跨学科研究过程中普遍采用了综合研究的方法,它把交叉学科、横断学科等的方法加以综合应用,如社会学中的调查、统计方法;数学中的计量分析、概率、模糊分析方法;以及定性定量法;逻辑学中的归纳演绎、综合分析法;心理学领域的心理分析法与精神分析法。特别重要的成就是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史学比较方法取得了重大进展。

治史方法的研究在我国可上溯很早。据考证,我国在奴隶制初期就有了记载史事的“图法”。

周朝,各国的典册就初步显示了按历史顺序编排编年史的特色。编年法是后来史家采用的基本方法。光的《资治通鉴》,标志着我国史学界出现了“长编”法,即按照历史顺序依年月日分别编排,全面占有资料,精心考证,然后以“丛书”的形式出现。

我国第一部专论史学方法的着作是史家刘知己的《史通》。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史学创始人梁启超在史学领域引入达尔文的进化论,把历史作为有规律可循的事物加以认识,着有《中国历史研究法》。之后,夏曾佑运用进化史观,于1904年写出我国第一部章节体的《中国古代史》(原名《中国历史教科书》)。该书当时在方法论上使史界耳目一新。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后,史学界发生了根本变化。李大钊最先在史学领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924年问世的《史学要论》是史学界方法论革命的划时代着作。其后,郭沫若1930年出版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方法论系统地研究中国历史的拓荒之作。之后,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范文澜等人的史学方法也基本体现了唯物史观和辩证史观,标志着我国史学家在方法论方面的逐步成熟。

近年来,史学界进一步加强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问题的研究,介绍和引进了一些史学方法论方面的着作,史学的各种新方法正在不断地被应用于史学研究之中。同时,我国史学界提出了“史学研究方法改革”的口号,改革的目标是把史学研究方法向综合研究方法领域推进。

20世纪中叶之后,在世界范围内,“实证主义史学”逐步衰落,“新史学”迅速兴起。

史学的跨学科研究方法在史学界取得了优势。

对跨学科研究方法最早进行尝试的是法国史学家H·贝尔在1900年创办的《综合历史评论》。其后,L·费弗尔和M·布洛赫1929年创办了《经济社会史年鉴》,其主旨是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在内的“总体历史”的跨学科研究方法。

在1950年巴黎举行的第9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人口史、思想史、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各国社会制度史的研究全面兴起,标志着年鉴学派所倡导的史学跨学科研究方法开始得到国际史学界的普遍公认。此后,跨学科研究方法以及比较方法、数量史学方法在英国、美国、联邦德国、日本、苏联和东欧等国获得迅速发展。

【阅读书目】:

《历史学的视野:当代史学方法概述》,彭卫等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史学方法论》,(波兰)耶日·托波尔斯基,波兰国家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