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1049页(2009字)
研究中亚地区在其发展过程中哲学、政治、经济、语言、文学、历史等问题的国际性人文学科。
中亚是一个地理名词。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它所指的范围包括全部或部分的国家有7个。即:阿富汗、中国、印度、伊朗、蒙古人民共和国、巴基斯坦和苏联。2000多年以来,中亚成为亚洲大陆各种文明荟萃之地和不同地域的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桥梁。
它的东面为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文明区,南面为印度河、恒河文明区,西面为伊朗高原、两河流域和地中海东部文明区,处于欧亚文明交流的要冲,是古代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同时,在中亚的北面,从蒙古高原到南俄草原,自古以来为许多游牧民族活动频繁的场所,这些民族每隔一段时间便发生一次大规模的迁徙运动,在迁徙过程中经常向南涌入中亚地区。
其中最重要的民族有斯基泰、大月氏、匈奴、柔然、哒、突厥、回鹘、蒙古等,他们都通过中亚而对其他地区产生重大的影响,故中亚又是一个民族融合的大熔炉。中国与中亚的关系尤其密切。
人所共知的“丝绸之路”各条干线都经过中亚而将中国与西亚欧洲或与南亚联系起来;中亚各族人民都曾在这条路线上从事过积极的活动。
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大黄等珍贵的商品千百年来不断地输往中亚,再从中亚传至其他地区。中国的造纸术也是通过中亚才传往西方的。从中亚本地区以及通过中亚而传到中国的事物,同样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各种外来的宗教,如佛教、袄教(拜火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等,几乎无一不是经过中亚而传入中国,而且,这些宗教都是在受到中亚文化影响以后才传来的。随着宗教而来的还有音乐、雕塑、美术、建筑等等其他文化内容,这些具有浓厚中亚色彩的文化内容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因而,研究世界史和研究中国史,都必须研究中亚学。
中亚学研究的内容比较广泛。
举凡上述地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与成就以及地区(国家)间的交通史、商品交流史、文化传播史,都在探讨之列。目前,国外中亚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其一,中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如阐述社会生产力水平、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等;其二,考古发掘,如分析中亚的原始文化;其三,对语言文字的研究,如考察各民族的语种、语源;其四,对文明史的研究,如从民俗、文学、艺术等角度探讨文明史的进程、特点,等等。中亚学涉及的地域广,各国(地区)因研究的角度不同,对中亚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存在较多的分歧。如对“中亚”的定义,就主要有4种认识;(1)范围最小的概念,即仅将锡尔、阿姆两河流域视为中亚,大体上只包括苏联境内的乌兹别克、塔吉克、吉尔吉斯、土库曼4个共和国;(2)认为中亚除了包括上述地区以外,还包括我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富汗全国以及伊朗的东北部;(3)范围更扩大一些,认为,除上述地区之外,还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苏联的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北部和印度西北部等地;(4)范围最大的概念,这就是在上面所列的地区外,再加上尼泊尔、锡金、不丹和我国的西藏自治区、青海以及甘肃西北部等地。
中国的中亚学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先秦时代,对中亚若于地区已有零星的记载。生活于公元前2世纪时的史学家司马迁,根据张骞的出使报告而在《史记》中写下《大宛列传》,这应是世界上关于中亚学的第1篇科学着作。在传统的《二十四史》等典籍中,大都有中亚史地的专门篇章。
历史上先后出现的法显、宋云、玄奘、悟空等着名旅行家,则写下了他们在中亚地区游历的见闻。清朝中叶以来,由于俄、英帝国主义在中亚的魔爪愈伸愈长,中国西北边疆已处于其鲸吞蚕食之下,许多爱国的学者们因而提倡大治西北史地之学,徐松、魏源、龚自珍、林则徐等人着书立说,留下珍贵的历史资料。
后来的左宗棠正是在他们的影响下致力于研究西北,毅然以收复西北失地为己任,终于一举平定了入侵的阿古柏匪帮,为新疆建省奠定了基础。从清末到建国前夕,一些帝国主义分子以各种身分纷纷来新疆、内蒙古、甘肃、西藏等地从事种种非法活动,其中重要的一项便是盗劫搜括大量珍贵的文物,包括最着名的敦煌宝藏,致使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大量流失。
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中亚地区成为世界上最敏感的地区之一,许多国家都重视中亚学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建国后,我国的中亚学也有新的发展,在考古发掘和民族调查方面成绩尤为突出。
1979年冬,中国中亚文化研究协会成立,并从1983年起陆续出版学术刊物《中亚学刊》。新疆是我国研究中亚问题的中心,1985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开始出版《中亚文化研究丛书》。
在此前后,湖南师大等高校开设了“中亚史”课程。
。【阅读书目】:《中亚史纲》,王治来着,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