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1061页(2778字)

研究、发掘、整理敦煌地区史料的学科。

敦煌地处甘肃省西部。公元前121年即归入汉朝版图。此后的1000多年时间里,一直是中西交通的要冲,着名的“丝绸之路”即从这里经过;敦煌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枢纽,印度佛教首先通过这里传入我国内地,至公元3世纪,成为佛教圣地。从西晋时代(366年)起,敦煌莫高窟(即千佛洞)开始开凿洞窟,历时1000余年,供佛教徒修道和瞻仰礼拜,现存洞窟492个,大型彩塑佛像2411个,宏伟瑰丽的壁画4.5万多平方米。

除莫高窟外,西千佛洞、榆林窟(即万佛峡)和山峡口的小千佛洞,也凿有许多石窟,保存了许多彩塑和壁画。敦煌地区所保存的丰富的历史文献和文物,是敦煌学的研究基础,它们真实而全面地反映了古代敦煌地区特有的社会、历史风貌,对中国中古史、中亚史乃至世界史的研究将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敦煌学”一词,是我国史学家陈寅恪于1930年首先提出的。当时的含义主要是指整理研究敦煌遗书。

目前,敦煌学概念已包括4个层次;(1)研究敦煌地区遗存至今的文物文献资料;(2)整理这些文献文物,使之系统化、完整化;(3)包括了丰富的具体的子学科,如敦煌文学、敦煌史学、敦煌绘画研究、敦煌音乐、敦煌舞蹈学等;(4)指导敦煌研究的科学理论。国内学者对敦煌学亦存在不同意见。以周一良为代表的认为,“敦煌资料是方面异常广泛,内容无限丰富的宝藏,而不是一门有系统成体系的学科”。以姜亮夫为代表的认为,“敦煌学最主要的内容有二:一为莫高、榆林诸石窟寺的壁画、塑像、浮雕等;一是千佛洞窟所发现的一大批卷子”,此外还要加上新疆吐鲁番,甘肃酒泉、玉门一带的文物,乃至青海的资料。

一般认为,敦煌学的研究范围,按其组成部分,可分为两大类:(1)历史文献:①各家经典,包括佛教、儒家道教和其他宗教;②史地学——正统史籍、典章制度史籍、地方史、碑刻传记;③社会史料,包括民间契约、书牍、寺庙帐册、房屋园林图;④文学艺术——歌、词、曲、散文;⑤语言文字——唐人韵书;西夏文书、突厥文书、藏文书;(2)窟寺艺术:①壁画、佛传图、出行图、供养人像、佛菩等;②藻井、花鸟杂群;③飞天、麻布单幅挂像;④民俗图——狩猎、放牧、花耕等;⑤雕像;⑥雕像单身佛像、小千佛等。按研究内容,敦煌学的范围可分为8大类;(1)敦煌史地;(2)敦煌建筑;(3)敦煌乐舞;(4)敦煌宗教;(5)敦煌文学研究;(6)敦煌语言文学研究;(7)敦煌科技文献研究;(8)敦煌版本文献研究。

我国对于敦煌汉文文献的研究,一般可分3个阶段:(1)1909-1924年。这期间见到的卷子很少,其内容以经史子集四部书为主,特别是经部。

流通方面。主要由罗振玉以影印和排版方式刊布,起了很大作用。1909年,王仁俊刊市《敦煌石室真迹录》则是世界上第一部敦煌文献资料专集。(2)1925-1948年。中国学者开始去国外调查搜集材料。20年代刘复到巴黎抄录、编成《敦煌掇琐》,包括俗文学、文书契约、韵书等三大类,共104件;30年代向达到伦敦,王重民、姜亮夫到巴黎,分别编写了《伦敦所藏敦煌卷子经目录》、《巴黎敦煌残卷叙录》(以后兼及伦敦所藏,增订为《敦煌古籍叙录》)、《瀛煌敦煌》、《韵辑》。国内所藏卷子由陈垣编成《敦煌劫余录》,许国霖编成《敦煌石室写经题记与敦煌杂录》。40年代初,一些考古学家、美术家纷纷到敦煌实地考察,抄录碑文、题记、临摹壁画。

1944年,敦煌学术研究所正式成立,开始系统临摹壁画,调查和测定洞窟内容,并负责保管莫高窟及其附近的古迹文物。(3)建国以后。文献得到集中刊布与出版,有周绍良编《敦煌变文汇录》,向达等编《敦煌变文集》,王重民编《敦煌古籍叙录》,《敦煌遗书总目录索引》,任二北编《敦煌曲校录》,姜亮夫着《敦煌——伟大的文化宝藏》、《敦煌壁画选》、《敦煌彩塑》,历史研究所编《敦煌资料》等等。敦煌艺术研究所1950年改组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利用敦煌材料研究历史、文学、哲学、宗教、语言、艺术等各方面问题,取得许多成果,还出版《敦煌研究文集》、《敦煌研究》期刊。

这一阶段还弥补了以往来注意的方面,如蒋礼鸿的《敦煌变文字义通释》,成为研读变文必备的工具。至1986年,经过我国科研人员的长期探索研究,90%的敦煌壁画内容大体已考察清楚,壁画内容可分为7类:佛像画、佛教故事、传统神话题材、经度画、装饰图案、佛教史迹画和供养人画像。其他方面的研究也在进行之中。

1900年,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轰动世界。藏经洞堆满了成轴的经卷写本、拓本、儒家经典、文学作品、地理志、契约、帐簿、织秀、印花织物、绘画、铜像等。卷本除汉文外,还有西藏文、梵文、于阗文、龟兹文、突厥文等,所藏历史文献和文物达4万件。

这批希世之宝在被发现后的短短10多年中,被俄、英、法、日、德、美等国的一些盗窃者劫掠一空,其中英国劫走9000多卷、法国6000余卷、俄国3000余卷、日本400卷,此外美国、德国也劫走一批。敦煌学亦成为一门国际性的学问。

在日本,早在1914年秋由桔瑞超编成《敦煌将末经目录》,1925年石浜纯太郎编有《敦煌石室之遗书》,1926年羽田享和价希和合编了《敦煌遗书》(上海东亚考究会发行),1937年神田喜一郎编有《敦煌秘籍留真》。神田编的《敦煌秘籍留真新编》于1947年在台湾影印发行。近年来,日本出版了三套从书,即1958年出版的《西域文化研究从书》。1983年东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金罔照光等编的《敦煌讲座》,日本大藏经学术用语研究会近30年来陆续编着出版的31册的《大藏经索引》。

法国的敦煌学研究在西方国家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重要代表人物是原法国科学院院士、法兰西学院教授戴密微。1973年1月1日,法国高等实验研究学院第四系与国立科学研究中心建立了“敦煌文献研究组”,聘请戴密微作指导。苏联拥有数量最多的敦煌文献。1963年和1967年莫斯科东方文献出版社出版了《亚洲民族研究所敦煌特藏汉文写本解说目录》一、二册。苏联最主要的敦煌学资料集中在列宁格勒东方学研究所。近年来,敦煌学方面的期刊或涉及这一研究领域的杂志不断涌现。最早的是潘重规1974年在香港创办的《敦煌学》。

1974年,巴黎敦煌研究组出版《敦煌学》中文杂志(年刊)。1980年,兰州大学敦煌研究组编《敦煌学辑刊》作为兰州大学学报专辑出版。在日本,有月刊《丝绸之路》、季刊《东西交涉》、《欧一亚(新)》等杂志。

1983年2月,在巴黎主办了法中两国学者探讨敦煌壁画和写本的学术会议。同年8月,在兰州举行了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大会暨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

上一篇:藏学 下一篇:西夏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