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人类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1124页(1397字)
研究人类体质结构特征、起源、进化,以及人种类型的学科。
与文化人类学相对应,成为人类学的两大分支。
体质人类学的目的是确定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解释人类的生理特征,说明种族之间的自然差异。其体系及分支,各国有不同的认识。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体质人类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人类生态学、人类进化学说、灵长目学、遗传学以及人体测量等应用研究;法国《拉露斯大百科全书》认为,体质人类学由形态学的人类学、生理学的人类学两个主要分支组成,前者主要研究有生命对象人的外形、骨骼和内部器官的形状和构造,如人种肤色、头发形状、头的比例、脸的形状和比例等;后者主要研究器官的功能,如血型、基础代谢、热的调节与皮肤、神经系统等课题。
我国有的学者认为,体质人类学的研究范围涉及人体的形态学、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生态学、人体测量学以及社会科学许多领域。以田野考古地层中发掘出来的古代人类的骨骼与古人类的各种化石及其近似的动物化石,来研究人类的起源、演化、族别等,是古人类学或化石人类学;对现代各民族的人种、种族体质进行测量,并对体质外形的肤色、发型、头型、体型进行分类比较研究,是人体测量学;研究人种的分类、人种史、种族的缘起和组合,以及人体类型的素质对某些疾病和行为的影响,是种族人类学。
人体形态学、人类起源学、生态人类学、骨骼人类学、人类遗传工程学、生理人类学、生物人类学,亦为体质人类学提供理论与素材。其基本研究课题有:人类在体质上为什么有许多变化?人类虽然出自同一来源,为什么有许多不同的类型?各种不同的地理环境、生活条件和生产劳动对人类体质结构特征有哪些影响?人类体质类型在个体上和年龄上的不同特征及其变异;各种体质类型形成的原因、规律及其意义等等。
体质人类学是人类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分化出来的。
1871年,英国始将人类学中专门研究人类体质的部分称为“体质人类学”。20世纪初,体质人类学已经能够进行人种的科学分类。而在18世纪,人种分类主要是以肤色、发色、眼色等不同体质形态的观察特征为标准的。
如1735年,瑞典博物学家林奈主要依据人类的不同肤色,把人类分为欧洲白种人、亚洲黄种人、非洲黑种人和美洲红种人4种。19世纪中叶,人类学家研制出人体测量仪器和肤色、发色、发型和眼色的标准模型和比色表。1906年在摩纳哥,1912年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人类学会上讨论通过了人体测量方法。着名人类学家马丁、哈顿、布纳克和蒙坦哥等结合对人体测量所得数据进行生物统计分析,根据各人群的头型、鼻型、面型等等不同形态特征进行了种族分类。
目前,大致可以把全世界人类分4大种族,即亚美人种(黄色人种)、阿非利加人种(黑色人种)、欧罗巴人种(白色人种)、大洋洲人种(棕色人种)。
我国在20世纪20年代后就陆续推出一些体质人类学的着述,主要有:黄新民的《世界人种问题》、陈翰笙的《人类的历史》、蒋由智的《中国人种考》、俞德凌的《人类生物学》、裴文中的《中国猿人化石的发现》、吴金丁的《山东人体质的研究》、吴泽霖的《现代人种》、林惠祥的《世界人种志》、张资平的《人类进化论》、陈兼善的《史前人类》、陈应新的《人类是怎样成长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