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学
书籍:新编中国文史词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新编中国文史词典》第562页(413字)
我国古代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
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始设,与太学并立。为贵胄学校,由《周礼》“国之贵族子弟国子受教于师”而定名。此为我国封建时代建立国子学之始。
当时规定,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弟才能入国子学,而六品以下官员的子弟只能入太学,旨在“辨其泾渭”、“殊其士庶,异其贵贱”,以适应当时“九品中正”选士制度的需要。
南北朝时,或设国子学,或设太学,或两者同设。北齐更名为国子寺。
隋文帝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炀帝又改国子寺为国子监。
唐、宋亦以国子监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
元代设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亦分别称国子监。明、清仅设国子监,为教育管理机关,兼具国子学性质。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学部,国子监遂废。
作为最高学府,国子学(国子寺、国子监)与太学名称虽异,历代制度亦有变化,但俱为最高学府。唯当二者并设时,国子学教育对象属于更高级统治者子弟。
上一篇:国子监
下一篇:新编中国文史词典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