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故道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新编中国文史词典》第828页(485字)

黄河“善淤、善决、善徙”,河道变迁无常。

粗略统计,历史上记载的黄河河道变迁约一千五六百次。黄河上中游河道虽有变化,但变迁主要在下游。在西起郑州,北至天津,南抵淮河口的黄淮海大平原上,它时而北流注入渤海,时而南流夺淮入黄海,到处留有痕迹。

周定王五年(前602)黄河河徙为史书首次记载。

西汉初年至北宋末年的1300多年间,除个别时期黄河曾南下汇淮外,大都在现河道以北行河,其范围大致为西北不出漳水,东南不出大清河。北流的泾道主要是漳河、滹沱河、卫河、漯水和笃河等,大体为注入渤海时期。

南宋建炎二年(1128),东京留守杜充决开黄河,企图阻止金兵南下,河水南流由泗入淮。自此,大河北流之局基本终结。

自金初至清咸丰五年(1855)的730年间,黄河多在现河道以南行河,其范围大致北不出大清河,南不出颍河和淮河。

泛道为汴水、泗水、涡河、濉河、颖河和淮河。多从淮河口入黄海。此期间,河道变迁频繁,常多股并流。

自清咸丰年间黄河改道后,除一度南流夺淮9年外,都经现河道由山东入渤海。此为介于南北两泛道之间的流路,基本是独流入海时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