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
书籍:新编中国文史词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新编中国文史词典》第925页(381字)
敦煌石窟寺中的壁画。
敦煌石窟又名千佛洞,古称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处,是闻名世界的文物宝库。相传前秦建元元年(东晋兴宁三年,公元366年)开始凿窟,至宋、元,历代均有建造,而以唐代为最盛。现存壁画和雕塑作品490多窟,计有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雕像2100余尊。
壁画分经变、生本故事、尊像图、供养人像、图案装饰等;彩塑人像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等。
现存最早画壁为十六国时北凉作品。敦煌画壁反映了我国从6世纪到14世纪的社会生活和历代绘画雕塑艺术的发展情况,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一说光绪二十六年),曾遭到帝国主义分子的盗窃,损失惨重。1943年设立敦煌艺术研究所,进行修复、保管和研究工作。
中华人民共国成立后改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对洞窟进行全面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