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行为科学辞典

霍桑实验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行为科学辞典》第521页(884字)

一项改革企业行政管理的实验活动。

1924~1932年美国科学院组织人员在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实验。首先进行的是照明试验。目的是试验改换照明度等工作环境对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者挑选两个组,一个为实验组,照明度不断变化;另一个组为控制组,照明始终不变。

结果两个组的产量几乎等量上升。究竟照明对增产有何影响,无法解释。之后,研究者又进行福利试验,给被试验的女工逐渐增加一些福利措施,如缩短工作日,延长休息时间,免费供应点心,改变工资支付办法等。研究者设想,增加福利可能会增加产量。结果女工们的产量确实增加了。奇怪的是突然取消这些福利措施,女工们的产量还是持续上升。

究竟何缘故,不得而知。如此持续试验三年,一无所获。

正在试验难以进行下去时,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商学研究所教授的梅奥于1927年组成新的研究小组继续进行试验。他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考察和实验,先后花了两年多时间,对两万多名工人进行了访谈。让工人们自由地发泄心中的闷气。

同时把以往从事压制监督工作的领班,改为实验的参加者和观察者,并以同情的态度征求和听取工人意见。在工人之间以及工人同领班之间逐步形成了一种具有个人联系和相互协作的“社会状况”。这使实验取得了一个意外的效果,工人的劳动态度大有改变,缺勤率大大减少,产量亦有了相当大的提高。霍桑实验的结果认为:①人是“社会人”,除了物质条件外,还有社会和心理的因素影响人的生产积极性。②传统管理认为生产效率单独地受工作条件的制约,霍桑实验认为生产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情绪或“士气”,而这种情绪或士气又与个人的家庭、社会生活以及企业中人与人的关系密切相关。

③传统管理只注意“正式组织”问题,如组织机构、职权划分、规章制度等。

霍桑实验证实无形的“非正式组织”的存在。这种无形组织有其特殊的感情、规范和倾向。在感情和逻辑之间,人的思想甚至更多地受感情支配。

④人的行为有逻辑行为与非逻辑行为之分,经营管理应了解人的非逻辑行为,通过倾听和沟通职工的意见,使正式组织的经济需要与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要取得平衡。

上一篇:整风 下一篇:操纵影响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