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讽
书籍:世界儿童文学事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希望出版社《世界儿童文学事典》第87页(616字)
反讽是文学中用来传达与文字表面意义迥然不同(而且相反)的内在含义的表达方式。
这种方式通过间距化的手法表现思想感情,采用曲折的隐喻描写,如矛盾语、双关语、反语等等表现作品中故意设置的不协调效果。与讽刺不同,后者往往表意直率,语言方式是采用明喻的途径;前者不仅曲折隐晦,语言方式则是巧妙机智的隐喻。反讽作家和讽刺作家不同,他不仅倾向于掩盖自己对所论及的主题的态度,而且还依赖于一系列公众共同拥有的成规和偏见,借以建立反讽效果的语境。
马克·吐温在《哈克贝利·芬历险记》里,让哈克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叙述他的“历险”。
他知道自己是流浪儿,承认自己没有教养,而且常常觉得那个有教养的文明社会是对的,自己做那些违背社会的道德和法律的事是错的,帮助黑奴吉姆逃跑是犯法的事,但哈克帮助了他,甘愿堕落为对社会不诚实的坏孩子。然而哈克的诚实善良与南方蓄奴社会制度的虚伪和不道德,在作家通过与社会成规之间的关系,运用反讽的叙述方法得到有力的揭示。
鲁迅的《狂人日记》、钱钟书的《围城》等等作品也是优秀的反讽作品。反讽的效果常常引起意义的含混(ambiguity),很可能在阅读中被忽视。
所以少儿文学作品的反讽方式并不常见,较多用讽刺,采取明喻的语言方式,帮助少儿读者从正面理解讽刺的对象和效果。但作为一种文学因素,反讽同样出现在少儿文学作品中,比如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就是一篇兼有讽刺性和反讽性的复合型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