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特性理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江苏人民出版社《行政管理学简明辞典》第21页(835字)

研究不同类型的工作和工作特性影响人的行为的理论。

由哈克曼(R.Hackman)创立。主要用于描述工作中的动机因素,研究组织机构的过程和结构。该理论共有五个基本假设:(1)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可以通过参与某一具体行为或某一类行为获得一个与其有利害关系的结果,他实际参与这一活动的概率就会增加。(2)如果一个结果能满足一个人的物质或心理需要,他就会重视这一结果。

(3)如果在安排工作条件时能够使工作人员在为组织机构的目标有效地工作的同时,又最大限度地满足他自己的需要,他就会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勤奋工作。(4)由于现代社会中个人的健康、安全这些最低需要已得到了充分满足,因此在非常情况下,这些需要不会成为动机之类的促进因素;但某些高层次需要仍然具有促进作用。(5)具有高层次需要的人会认识到,作为个人努力的结果,自己在完成自己认为有价值或有意义的事情时,事实上已经体会到了这种满足。这五个假设源于所谓的需求层次理论和期望理论。

以这五个假设为基础,工作特性理论认为,要促进工作人员的工作动机,还必须引入五项要素以丰富工作内容。这些要素是:自主,即个人的工作责任感和工作结果的所有感;高度的工作认同感;包括参与全部工作过程的感觉和发挥个人技术与能力的机会;充分的多样性,即大量对工作者具有重要意义的不同技术;完成任务后的反馈;工作的重要性,即对他人工作的实质性影响。当一个人的工作具备了这五个因素时,他就会感到满足,不无故缺勤,有高水平的工作表现。为了使组织中的每项工作具备这五个要素,工作特性理论进一步提出五项原则:(1)为增加工作的重要性和工作认同感,应该组成自然的工作单位。

(2)为了增加技术多样性和工作认同感,应该把各种工作合成一体。(3)为了增加技术多样性、自主和反馈,应该和同工作结果有关的当事人建立联系。(4)为了增加自主,应该纵向地承担工作、责任以及以前由管理部门负责的控制。

(5)为了增加反馈,应该保持反馈通道畅通。

上一篇:工作建议制度 下一篇:工商行政管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