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理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江苏人民出版社《行政管理学简明辞典》第272页(1757字)

研究组织的结构、功能和表现以及组织内部的团体行为和个人行为的各种理论。

其形成可追溯到140年前的一家美国铁路公司。该公司曾尝试把其研究出来的组织原理应用到铁路管理机构中去。本世纪20年代以后,特别是从40年代起,国外关于组织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1937年美国行政学者古立克提出了现已被当作金科玉律的八项组织原则。

1939年美国组织学者穆尼(J.D.Mooney)和雷利(A.D.Reiley)又提出了四项组织原则。此后,随着越来越多的行政学者投身这一研究,组织理论逐被公认为行政学基本研究领域之一。

迄今为止,国外组织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官僚组织理论。该理论由德国着名政治理论家韦伯创立。

以“权威”概念为基础,以为组织都是权威的体现或形态,因“权威”的发展分为三阶段,由此形成三种权威形态即三种相应的官僚组织形态。而这种官僚组织形态又是被原则、工作规范和培训定型化的。

(2)科学管理理论。代表人物为美国工程师泰罗。

该理论通过对人体生理机能和人们的工作行为的研究,建立适当标准和简化劳动的方法,以提高工作效率。这一理论被认为忽视了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

(3)行政管理理论。

又名“古典组织理论”。该理论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为对一系列行政管理要素或原则的阐述。其代表人物法约耳曾提出五点具有普遍性的组织功能:规划、组合、指挥、协调和控制,又提出七条原则。

法国行政学家格兰格纳也提出了控制幅度的经典公式。其他如穆尼、雷利、厄威克、古立克等人也在这方面卓有贡献。

(4)人际关系理论。该理论的产生来源是美国心理学家梅伊(EHon Mayo)于1924-1932年在霍桑工厂所作的试验以及一系列类似的案例研究。主要观点是,在组织的正式结构之外还有一个作用甚大的非正式组织,一个组织就是一个社会系统,而且是由小集团、流言蜚语、非正式的地位、习惯构成的系统,或者说,是逻辑的和非逻辑的行为的混合物。它会把正式结构的活动加以重新组织,所以管理的问题不仅在组织形态方面,而且包括如何激励组织中的成员。

提高组织效率的最有效方法是实行民主的和平等的管理方式,重视非正式的组织构成和人的行为中的非理性因素。

(5)系统理论。

该理论是在系统论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要观点是,任何一个组织都是由许多相互联接,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子系统构成的总系统。比如组织内的各种职能系统就分别完成了个别的,但于整体和其他子系统又是不可缺少的职能。该理论强调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内各机构和各成员之间的各种关系和相互依赖性,要求对任何组织进行详细的分析,以确定其输入、输出和转换

(6)决策过程理论。该理论由当代着名行政学家西蒙创立,认为行政组织的作用在于提供一个有利于作出合理决策的组织结构;可以将行政组织的活动视为一系列决策行为的过程,只有使行政组织变成有系统的有步骤的合理的决策程序,才能大幅度提高行政效率。与科学管理理论相反,这一理论被认为过于注重分析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和动机,而忽视了对组织形式的分析。

(7)偶然性理论。提出这一理论的学者认为,组织是一个源自各种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和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偶成系统。其经典教条就是:一切都捉摸不定。比如一个企业的结构与其生产技术系统有密切关系。

近年来,国外组织理论更多侧重于组织内部团体和个人的行为研究。

研究课题除组织结构和过程、工作流程、组织增长外,还有领导行为、沟通关系、控制和评价、团体行为、博奕论、激励、创造性等等。通过这些研究,着重要说明组织中的成员是怎样或可以怎样行为,从而寻求最充分发挥组织功能的途径。与此同时,当代组织理论普遍引进心理学、社会学、人种学以及数学、运筹学、经济学的成果,故在方法上亦有所发展。如团体试验、计算机模拟、数学模型等。

上一篇:组织原则 下一篇:组织平衡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