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电影电视辞典

纪录片学派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电影电视辞典》第455页(707字)

1929年,约翰·格里尔逊摄制了以捕为题材的《漂网渔船》。

这部具有“交响乐式”蒙太奇并带有异国情调的纪录片获得很大成功,使得一些热心的青年电影工作者以它为核心,组成了一个团体,叫做“纪录片学派”。这个学派一开始就吸取了三十年代电影艺术的各种先进倾向,如“交响乐式”的蒙太奇手法和苏联早期电影工作者的理论,并有所发展。

他们在纪录片中表现了一种将主题和变调很好配合起来的方法,但他们对于构图、蒙太奇和摄影的兴趣超过了对主题的兴趣。第一批倾向于这种作风的纪录片,有阿瑟·艾尔顿的《世界的呼声》、《飞机引擎》,保罗·罗沙的《交接点》,司徒·雷格的《架设海底电线的船》,特别是巴锡尔·瑞特的《翻越山谷》、《巴尔贝德的磨坊》、《来自牙买加的货船》等。

弗拉哈迪的影片对促成这一学派向表现人的方面发展有过不少贡献。他拍的那部《工业的英国》使纪录片摆脱了印象主义的束缚,开始注意影片的主题。

卡瓦尔康蒂迁居英国后,他的影响同弗拉哈迪的努力结合在一起,造成了纪录电影中丰富的人性。这种倾向在《锡兰之歌》和《夜邮》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时,学派初期那种纯交响乐式的倾向仅在拉伊的彩色动画片《虹的舞蹈》中还可以看到,而对于人的重视,在卡瓦尔康蒂的《彼特与鲍特》、《煤矿工人》,安斯蒂的《丰富的粮食》、《房屋问题》,唐纳德·亚历山大的《国民健康》和杰夫·泰勒的《伦敦人》中则进一步表现出来。

但他们只是停留在描写社会上,而不是进一步分析社会。

他们的功绩主要是表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所处的社会,发展了纪录影片中的现实主义因素,因此成为纪录电影中最有影响的一个流派,并对艺术电影也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上一篇:勃列顿学派 下一篇:电影电视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