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电影电视辞典

意识流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电影电视辞典》第459页(741字)

这个概念最先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

他说:“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不断流动的。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最自然了。此后,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把它叫思想流,意识流或者主观生活之流吧”。

“意识流”首先在20世纪20到40年代西方文学作品中出现,作家在这类作品中关心的不是能诉说的情节所表达的思想,而是人物本身的思维活动。

其表现对象是无逻辑、无条理的下意识。在表现手法上有三种:①直接的内心独白,用第一人称不加干予地表现人物处于意识的各种水平的直接思想(本身);②间接的内心独白,一般用第三人称,把思想活动表现成人物的直接意识;③描绘人物思想用第三者——即作者的角度来描绘这种思想的实物性内容。

这类作品还深受弗洛依德、柏格森的下意识学说和直接主义哲学的影响。

电影中的“意识流”出现于60年代初,它主要表现主人公内心世界下意识的自由联想,运用时序颠倒的叙述方法,象征性的艺术结构,灵活多变,流畅的风格等塑造形象。最突出的代表是意大利费里尼1962年导演的《81/2》,专门表现人的心理状态。

其描绘“意识”的技巧实质上和小说所运用的方法相同:直接的内心独白,间接的内心独白以及从无所不知的作者的角度来描绘——其中第一种和最后一种是最容易被电影观众所识别的。

它往往以主要人物的画外音的形式出现,而这个画外音在告诉我们,他或她在想什么或者有什么感觉;第二种技巧是提供一个画外音来描写某一人物的思想或感情——但一般不是他自己的思想或感情。“意识流”作品大多晦涩难懂,具有隐晦神秘之感。

但作为一种风格和手法,如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运用得当,可以丰富电影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上一篇:长镜头派 下一篇:电影电视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