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萧齐佛道夷夏之争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浙江古籍出版社《佛教文化辞典》第232页(1081字)
佛教事件。
南朝萧齐武帝永明年间(483-493),道士顾欢着《夷夏论》,认为佛教是“夷”教,属外来思想;而道教是“夏”教,属中国固有思想,借以排佛。他主张严“夷夏之别”,认为信佛者“下弃妻孥,上废宗祀。嗜欲之物,皆以礼伸;孝敬之典,独以法屈。悖礼犯顺,曾莫之觉。
弱丧忘归,孰识其旧?”“舍华效夷,义将安取!”顾欢此论一出,便遭到佛教人士的强烈反对。宋司徒袁粲化名道人“通公”,为文驳斥,指出“孔、老治世为本,释氏出世为宗”,道家倡“仙化以变形为上”,佛家倡“涅槃以陶神为先”,佛家优于道家。谢镇之两次致书顾欢(《与顾道土书》、《重与顾道土书》),称“汪洋佛家”;夷夏均可效;儒、道虽美而不如佛教之“尽善”;并乘机指责顾欢不解佛,也不解道。此外,尚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朱昭之《难顾道士〈夷夏论〉》,朱广之《疑〈夷夏论〉咨顾道士》;慧通《驳顾道士〈夷夏论〉》,僧敏《戎华论析顾道士〈夷夏论〉》等,皆对顾欢之文作了反驳。
但不久又有道士假冒张融,作《三破论》,攻击佛教,说佛教“入国而破国”,使百姓“不蚕而衣,不田而食”,“五灾之害,不复过此”;“入家而破家,使父子殊事,兄弟异法,遗弃二亲,孝道顿绝”,“五逆不孝,不复过此”;“入身而破身”,“一有毁伤之疾,二有髡头之苦,三有不孝之逆,四有绝种之罪,五有亡生之体”,使人“唯学不孝不礼”。
《三破论》认为这“三破”本是西域之法,而“中原人士,莫不奉道;今中国有奉佛者,必是羌胡之种?若言非邪,何以奉佛?”此论一出,佛教界又严加批驳。首先是刘勰着《灭惑论》,指出该文“以粗笑精,以伪谤真”,是瞎子不明世界,而妄自尊大,强说自己明世。释玄光也着《辩惑论》,指出道教有“五逆六极”之罪,其“五逆”为“禁经上价”、“妄称真道”、“合气释罪”、“挟道作乱”、“章书伐德”;其“六极”为“畏鬼带符,妖法之极第一”;“制民课输,欺巧之极第二”;“解厨墓门,不仁之极第三”;“度厄苦生,虚妄之极第四”;“梦中作罪,顽痴之极第五”;“轻作寒暑,凶佞之极第六”,奉劝道徒先自思过。
僧顺也写文批驳,题名《答道士假称张融〈三破论〉》,称道士所主张是“生灭法”,“非常住也”,远逊于佛家涅槃之常住。僧佑则进而反驳道:如果以地域而论,当时华夏仅为中原一区,大禹出“西羌”,舜生“东夷”,孔丘欲“居夷”,老子赴“西戎”,都岂不是不辨夷夏吗?“况佛统大千,岂限化于西域哉?”同时华夷地域,不断变化,“吴楚本夷,而翻成华邑”,地理之属,并无固定,故而华夷之说可休矣。这两次争论,最终以道家的失败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