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佛教文化辞典

敦煌莫高窟壁画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浙江古籍出版社《佛教文化辞典》第553页(1464字)

佛教绘画。

位于甘肃敦煌莫高窟,为敦煌城东南约25公里的三危山与鸣沙山麓之间共492个洞窟壁画之总称。其始凿于十六国前秦建元二年(366),到元朝至正二十八年(1368)为止,一千零二年间修建未曾间断。共有壁画四万五千平方米,塑像二千多尊。

大多为佛教内容。

十六国与北魏时期壁画以佛本生故事、千佛为主要题材。北魏至北周时期壁画,则多为《须阇提品》、《善事太子入海品》等这类讲孝子和善兄恶弟的故事画,表明了传统的孝悌思想与佛教的溶合。

隋代壁画因内地新风的西渐,贴体流畅的衣纹、细致繁丽的风格,逐渐取代了阶梯式佛龛画为主的格局,绘画题材上也多为《阿弥陀经变》、《药师经变》、《弥勒上生经变》、《维摩诘经变》等结构简单的经变,也有鸿篇巨制,但结构比较自由,如《法华经变》等;壁画制作上开始运用重染两颊、眉楞,突出额角、鼻梁、下颌的染色法,又有了浅染五官四周,甚至纯白面颜的技法。十六国、北朝以来在底色上预敷亮色的白鼻梁、白眼脸,凡肉体突出部分加白的光染法已起了很大的变化。

唐代的壁画受内地艺术的影响,出现了铺述繁富的屏风扇画,装饰精巧、严整、艳丽,展示了大唐画风的雍容气象。焦墨痕中略施微染的画法被广泛采用。五代、宋时的壁画,色彩鲜艳,线条刚劲,但艺术表现亦趋向程式化。西夏时的壁画,则装饰味较浓。

蒙古、元时的壁画,则更渗入了藏传佛教密宗的风格。丰富多彩的壁画,多刻划世俗人物与世俗生活,具有高度的真实性,保存了丝绸之路上各民族生活以及中西关系的形象史料。莫高窟壁画既有经变图(变相图),又有佛教史迹图,涉及到佛教的经、律、论、史等,被誉为“今天世果上保存得较为完备的佛教美术馆和佛教图像宝库”。壁画内容则属大乘佛教范畴,并兼有儒家气息。

今莫高窟壁画内容经敦煌文物研究所整理,详细目录可见《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部分壁画目次为:《九色鹿王本生图》、《千手钵文殊变图》、《千手眼观音变图》、《尸毗王本生图》、《文殊变图》、《天请问经变图》、《不空绢索观音变图》、《五台山图》、《月光王本生图》、《父母恩重经变图》、《水月观音图》、《出行图》、《地藏与十王厅图》、《如意轮观音变图》、《观无量寿经变图》、《观音经变图》、《华严经变图》、《报恩经变图》、《劳度叉斗圣变图》、《佛本生故事图》、《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图》、《佛说报父母恩重经变图》、《佛教史迹图》、《阿弥陀经变图》、《快目王本生图》、《法华经变图》、《净土变图》、《贤愚经变图》、《金光明经变图》、《金刚经变图》、《弥勒经变图》、《施身闻偈图》、《帝释天图》、《帝释天妃图》、《药师经变图》、《思益梵天问经变图》、《毗沙门天王赴那叱会图》、《毗楞竭梨王本生图》、《须达拿太子本生图》、《须阇提本生图》、《须摩提女因缘图》、《涅槃变图》、《涅槃经变图》、《虔阇尼婆梨王本生图》、《难陀出家因缘图》、《密严经变图》、《婆薮仙、鹿头梵志图》、《萨埵太子本生图》、《维摩诘经变图》、《得眼林故事图》、《普贤变图》、《福田经变图》、《楞伽经变图》、《瑞像图》、《睒子本生图》、《宴会图》、《乐队图》、《耕种图》、《厩图》等。

敦煌壁画的早期作品保留着明显的中印文化交流痕迹,佛、菩萨、伎乐人等的服饰,往往是中印结合的产物;佛身的半裸、姿态的三折、饰“卍”形花纹,以及以浓重的色彩来分层分面,和加强立体感的推晕方法(天竺晕染法),皆属印度文化的范畴。它还受犍陀罗艺术影响。

但中后期的壁画,受到内地文化影响十分强烈。敦煌壁画是中国西陲艺术的宝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