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民间创作积累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浙江古籍出版社《明清小说鉴赏辞典》第1页(1462字)

现在一般称《三国演义》的原作者为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但在罗贯中之前,很早就有说话人对三国故事进行艺术创造了。“说话”的“话”字是名词,相当于“故事”,是隋唐以来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近代称为“说书”,其底本称为“话本”或“评话”。

北宋末年的首都东京(开封),“说话”已分四家,其中“讲史”一家是说历史的,有一位“说三分”的专业说话人,名叫霍四究(见《东京梦华录》),就是以说三国故事出名的。近年在日本发现的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甲午(1294)建安(今福建建瓯)刻本《三分事略》,元英宗至治年间(1321-1323)的同地另一刻本,改题为《三国志平话》,当与北宋时期“说三分”的艺术有一定的渊源。

今存元杂剧三国故事剧目,亦大多出于《三分事略》(即《三国志平话》,下同),可见在罗贯中出现之前数百年,民间平话和戏曲已经在为《三国演义》积累艺术基础了。

《三分事略》计分上中下三卷,上卷计二十七段,除前三段写汉光武在御园赏春,与民同乐。书生司仲相在御园吃醉了酒,梦中到阴间的“报冤之殿”,暂做皇帝判案,韩信、彭越、英布自称对汉朝有功而被吕后所害,请求申冤。司马仲相当即传唤汉高祖和吕后审问,蒯通作人证,证实三人确被高祖、吕后害死,含冤地下。

经判决:韩信转生为曹操,彭越转生为刘备,英布转生为孙权,共分汉朝江山。

又判汉高祖转生为汉献帝,吕后转生为伏皇后,由曹操对之报仇。司马仲相转生为司马懿,“三国并收,独霸天下”,建立了晋朝。到结束时,又写刘禅的“外甥”刘渊逃往匈奴,后来举兵自称汉王,灭掉晋朝,为刘禅报仇云云。

这种冤冤相报的思想,是“市井细民”落后思想的表现,其他话本亦常有之,但《三分事略》中大量虚构的情节,往往成为元杂剧三国戏和《三国志通俗演义》的重要情节。例如上卷中的《桃园结义》、《三战吕布》、《张飞独战吕布》、《王允献董卓貂蝉》、《张飞三出小沛》、《水浸下邳擒吕布》等段子,都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所采用,而改写成《祭天地桃园结义》、《牢关三战吕布》、《凤伏亭布戏貂蝉》、《吕布败走下邳城》、《白门曹操斩吕布》之类的情节。又如中卷的《关云长千里独行》、《关公斩蔡阳》、《古城聚义》、《张飞拒水断桥》、《赤壁鏖兵》、《吴夫人回面》等情节亦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所运用而改写为《关云长封金挂印》、《关云长千里独行》、《关云长五关斩将》、《关云长擂鼓斩蔡阳》、《刘玄德古城聚义》、《张翼德据水断桥》、《周公瑾赤壁鏖兵》、《刘玄德娶孙夫人》、《诸葛亮三气周公瑾》之类情节。

再如卷下的《关公单刀会》、《关公水淹七军》、《诸葛亮斩马谡》、《西上秋风五丈原》等情节,也被《三国志通俗演义》改写成《关云长单刀赴会》、《关云长水淹七军》、《孔明挥泪斩马谡》、《孔明秋风五丈原》之类情节。

总之,凡《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带有创造性的动人情节,都由《三分事略》提供了艺术胚芽,《三分事略》以刘关张和诸葛亮四人为中心,到诸葛亮一死,基本故事就结束了。《三国志通俗演义》虽然写了更多的故事,但读者总是一读到诸葛亮之死,就觉得不再精采,这说明它受《三分事略》的影响很深。

可以这样说,没有民间“说话人”在“说三分”的实践中进行长期的艺术创造,就不可能产生《三国演义》,而《三国演义》之所以长期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也和“说三分”的活动是分不开的。当然,没有罗贯中的创作,也不会出现《三国演义》这样的伟大名着,而只能像《五代史评话》之类,停止在比较拙朴的水平上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