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琼枝抗婚出走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浙江古籍出版社《明清小说鉴赏辞典》第616页(1924字)

这段情节出自第40回和第41回。

在展开对沈琼枝抗婚出走的描写中,作者有意识地抓住了两个场景进行重点描述,以突现沈琼枝的形象。一个场景便是她进宋府。

当时其父已明白宋为富不把她当作正室,便叫女儿自己主张。

沈琼枝说:“我家又不曾写立文书,得他身价,为甚么肯去伏低做小!”这话是有理,但她自己又决定装扮起来,“一乘轿子抬到他家里去,看他怎模样看待我”,虽是欲借此自显才干,可如此做岂不正授人以柄——不是做妾你又怎会自行上门呢?到了宋家,门口的小老妈称她为“沈新娘”,她“也不言语,下了轿,一直走到大厅上坐下”。

然后突然发难:“请你家老爷出来!我常州姓沈的,不是甚么低三下四的人家!他既要娶我,怎的不张灯结彩,择吉过门?……我且不问他要别的,只叫他把我父亲亲笔写的婚书拿出来与我看,我就没的说的了!”这番言语,泼辣强硬,又击中要害,把老妈和家人“都吓了一跳,甚觉诧异,慌忙走到后面报与老爷知道”,宋为富听到也“红了脸”,他倒不是不好意思,而是感到出乎意料。但他很快镇定下来,自己不出面,躲在暗处,先让丫环去告诉新娘:“老爷今日不在,新娘权且进房去。有甚么话,等老爷来家再说。”这就给沈琼枝出了个难题:如果她同意进去住下,就是承认自己是来做“新娘”的;要是不进去,又“能飞到那里去”?但坐在大厅里也不是事,沈琼枝再三考虑,还是只得先进去住下。宋为富一计成功,便又派人给沈大年送去五百两银子,并打通关节、买嘱知县,驳回沈大年的上告。

而沈琼枝却也聪明,一连几天不见动静,便明白“彼人一定是安排了我父亲,再来和我歪缠”。

她当机立断,“将他那房内所有动用的金银器皿、真珠首饰,打了个包袱,穿了七条裙子,扮做小老妈的模样,买嘱了那个丫环,五更时分,从后门走了”。这一连串的动作,既显示了沈琼枝的大胆机警,又为她以后的活动开辟了新的天地。

作者重点描写的另一场景是沈琼枝与杜少卿等南京文人的交往。杜、武去拜访她,她一眼就看出这“两人气概不同”,“连忙接着,拜了万福”,并立即抓住机会,提出要拜见杜夫人,“好将心事细说”。到了杜家后,她应付自如,彬彬有礼;没有外人时,她便“双膝跪下”,把盐商骗她做妾,她拐了东西逃走的话,说了一遍,并说出自己心中忧虑:“只怕他不能忘情,还要追踪而来。夫人可能救我?”她的所作所为,颇得杜少卿的赞赏:“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你一个弱女子,视如土芥,这就可敬的极了!”同时也极为关切她的命运,并有心为她帮忙:“但他必要追踪,你这祸事不远。

却也无甚大害。”

正在这时,差人恰好到了。杜娘子他们“倒吃了一惊”,沈琼枝却镇定自若,立起身道:“这个不妨。差人在那里?我便同他一路去。”在耀武扬威的差人面前,她显出过人的勇敢,连差人勒索些许银两的妄想都未得逞;即使在江宁知县面前,她也无所畏惧,知县要她作,她“不慌不忙,吟出一首七言八句来,又快又好”,结果知县看了赏鉴。再加上杜少卿等人的帮助,知县这才设法为之开脱。

这段情节,包含的内容虽然相当繁杂,但作者却安排得详略得当、有声有色。情节由萧云仙在扬州码头巧遇沈大年切入,极其自然地转入沈琼枝故事。

沈琼枝一出场便成为与宋为富斗争的主角,所以作者便详细描写了她的斗争过程和出逃经过。至于她出逃宋家,如何来到南京,又怎样开始新生活,作者却略而不提;这时读者正急欲知道沈琼枝出逃后的命运如何,作者却转而描写秦淮河初夏时的淡雅景致,并续写前文丢下的南京名士杜少卿等。

这既使文气稍作顿挫,放慢过于紧张的情节节奏,又暗伏了沈琼枝与南京名士的交往。而且作者在描写南京名士时又不时提起沈琼枝,先是杜、武两人在码头上看到沈琼枝卖文的招牌,再就是庄非看到沈琼枝后与杜少卿的谈话。而武书、迟衡山等人对她的不同评价,恶少、喇子对她的寻衅讹诈,则都从不同侧面烘染了沈琼枝,同时也表明沈琼枝的自食其力是多么地难能可贵。

随着沈琼枝在南京活动的增多,她又再次成为情节的中心,作者则借此回顾了久已冷落了的南京名士,并在他们与沈琼枝的交往言谈中再次刻划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正当沈琼枝与杜少卿等人往来、相互了解,情节也平稳发展之时,突然差人到来,再起波澜。而沈琼枝在又一次充分显示了自己的个性、才干后,方才悄然退场。这样,情节线索时起时伏,似断实续;情节节奏有张有弛,疏密相间,充分显示了作者精于组织、巧于安排的艺术才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