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中华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上海人民出版社《现代思想政治工作辞典》第544页(664字)

振奋精神,使中华民族重新兴旺发达的口号。

19世纪末,即甲午战争和义和团运动期间(1894-1900)提出。在这五六年间,几个不同的政治派别,先后发出了“振兴中华”的响亮呼喊。中国从鸦片战争以后,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加紧了侵略步伐,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进行瓜分中国的罪恶活动。亡国的威胁迫在眉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1894年11月和1895年2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和香港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团体“兴中会”。

在其《章程》中指出:“方今强邻环列,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

”为了拯救祖国的危亡,他们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并且郑重宣告:“本会之设,专为联络中外有志华人,讲求富强之学,以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1922页)在当时,为振兴中华而奋斗,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人心之所向,许多志士仁人,纷纷投身到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中去。

从此振兴中华成为促使人们从事革命事业的强大推动力。1981年胡耀邦在首都各界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大会上,讲到台湾和祖国统一问题时说:“中山先生生前号召‘和平,奋斗,救中国’,我们今天为什么不大声疾呼‘和平,奋斗,兴中国’呢?和平统一,振兴中华,千秋伟业,系乎一转念一反掌之间。”振兴中华的提出,不仅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旗帜,而且现在成为激励人们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口号。

上一篇:顾全大局 下一篇:哲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