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主义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河北人民出版社《思想政治工作知识辞典》第651页(617字)

指尼克松对国际政治力量对比的估价及其据此所制订的美国新的对外战略。1968年底尼克松出任第37届美国总统后,对美国面临的内外形势作了客观分析,认为美国已处在衰落时期,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出现了多极化趋向,己构成了美、苏、中、西欧、日本“五大力量中心”。所以美国应实行战略收缩,缓和同苏的关系,把同苏争夺的重点放在欧洲。基于这种认识,尼克松1969年7月25日在关岛发表讲话,正式提出了美国的亚洲新政策。他说,美国不再卷入象越南那样的战争,在减少美对亚洲的军事义务和军事援助的同时,考虑用新的方式向这一地区提供经济援助。尼克松自称他的关岛讲话为“尼克松主义”,西方报刊也这样称呼(有的则称:关岛主义)。所谓的美国新亚洲政策实为“用亚洲人打亚洲人”的政策。1970年后,尼克松把这一政策推广到全世界,尼克松主义也更臻完善。它的主要内容是:在政治上提出了以谈判代替对抗的缓和战略;在军事上提出了“现实威慑战略”,改两个半战争为一个半战争(即不准备再同中国打仗,只准备在欧洲同苏打一场大战,另在欧洲或其他地区打一场局部战争)。尼克松还强调“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三原则是尼克松主义的三大支柱。即:以同西欧,日本的伙伴关系为基础,以经济军事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谋求美苏关系缓和,在缓和中继续争夺。尼克松主义标志着战后美国的对外战略由全面进攻转入重点防守,可谓美对外政策的一个分水岭。

上一篇: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 下一篇:上海公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