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的起源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上海人民出版社《现代思想政治工作辞典》第668页(756字)

意识的产生根源。

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地球近50亿年的历史中,直到距今二、三百万年前,没有人类,也没有意识。随着无机物向有机物的演化,无机物的反应特性这个意识的萌芽便演变为生物和原生动物的刺激感应性,这是物质发展中第一个伟大的飞跃,标志着有生命物质反映特性的产生。随着生物的进化,高等动物的出现,刺激感应性发展为动物的感觉和心理。高等动物有专门反映外界刺激的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及其中枢——大脑,并具有初步分析和综合的能力,把各种感觉联系起来,形成对外界统一的反映。这就是动物的心理。

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简单的动机、情绪等。这是意识发展的前史。

随着类人猿向人类的转变,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便发展为人的意识。物质发展这一更加伟大飞跃的实现,劳动起了决定的作用。

劳动改造了自然界,也改造了劳动者本身。劳动需要交流思想,语言便逐步形成;劳动和语言一起,推动了人的思维能力的提高,人类用词、概念进行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使大脑逐步发达和完善起来。

正如思格斯所说:“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人的脑髓”(《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12页)。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的活动,所以“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同上第1卷第35页)。人类意识与动物心理有着本质的区别。动物心理不通过语言,只是以直观形式反映事物的现象,人类意识主要是运用语言、概念进行抽象思维活动,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反映其本质和规律;动物心理没有社会性,人类意识具有社会性;动物心理没有能动性,只能使动物本能地适应环境,人类意识具有能动性,能够指导社会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上一篇:意识的作用 下一篇:慎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