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书画鉴赏辞典》第1008页(1096字)

【作品赏析】:

此图取材于《列子·汤问篇》,故事是人所熟知的。

徐悲鸿在抗日战争时期画愚公移山,其用意是要以愚公的精神鼓励全国军民不畏艰苦、坚持抗日,夺取最后胜利。画家构思有意采用横卷,人物顶天立地,左右展现出壮阔的场景。左面一只大象,背上负有大筐。与大象迎面而过的是一个躯体高大、肩担箩筐的男子。

右面是愚公,他银发长须,正在与邻人京城氏之“孀妻”谈话;左右各有一小孩,一个端着碗正在吃饭,另一个双手搬着簸箕。前面山口几个壮男,正伦起镢头与钉耙挖山。那个黑面大腹的力士双手高举,张着大嘴,好象能听到他发出哼唷哼唷的喊声。有的全身倾斜,猛举钉耙,具有雄武之美。

背景有运石头的车,妇女小孩们也参加了挖山运石的工作。整个画面只见四个中国人,其余都是印度人。

这是为什么?据悲鸿先生说:“艺术但求表达一个意思,不管哪国人,都是老百姓。‘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的‘北山愚公’我也不知道究竟什么样,‘孀妻’也只好穿件黑衣。

”这幅画是在印度国际大学画的,限于条件,人物模特儿只能找印度人。画面为什么画裸体,艾中信先生曾问过画家,画家说:“不画裸体表达不出那股劲。”向山石宣战要用很大的体力,倘若叩石者都穿上服装,全身使劲的紧张状态就不易充分表达出来。几个叩石者脸部的眉、眼、嘴、唇沟,手臂的肌肉、胸前的肋骨,一块块突出的胸肌、腹肌,腿上用劲儿和双脚踮起的动态,可说是全身,都在显示叩石者的精神力量,勾画出紧张的劳动场面和坚持挖山的气氛。

画家利用线条的转折、粗细、前后、虚实,充分地表现了人体美和征服自然世界的力量。。

【作者介绍】:

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县计亭桥人。

父亲徐达章是个贫苦的画家,悲鸿幼年随父学画,二十岁即在上海卖画。1918年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后考入法国国立巴黎美术学校,其间又曾到柏林、比利时。1927年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并兼任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1929年任北京艺术学院院长,其间创作了大幅油画《田横五百士》、《奚我后》国画《九方皋》。抗日战争开始后赴南洋、印度等地举办画展,将全部卖画收入捐献给祖国救灾抗战。抗战胜利后回到北平,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

解放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代表。1953年因患脑溢血病逝。这位杰出的画家、美术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为我国美术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着有《徐悲鸿素描集》、《徐悲鸿油画集》、《徐悲鸿彩墨画集》等。

现代 徐悲鸿 卷 纸本着色 纵144厘米 横421厘米 藏徐悲鸿纪念馆

上一篇:山水图 下一篇:中国书画鉴赏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