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工民主党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山东人民出版社《组织人事工作辞典》第554页(910字)
简称“农工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中的一个民主党派,是以医药卫生界知识分子为主要成分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党。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邓演达等国民党左派为贯彻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酝酿组织新党。1930年8月在上海发起组织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并于9月1日正式成立。1935年11月10日,在九龙召开第二次全国干部会议,改名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通过了《临时行动纲领》,主张团结全国,对日作战,实行土地革命和实行民主。
会后响应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积极参加抗日活动。抗战胜利后,又积极参加了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的斗争。1947年2月在上海举行第四次全国干部会议,决定改名为中国农工民主党。
1949年9月,农工党的代表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与制订《共同纲领》,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建国后,农工党先后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章程》的总纲作为自己的政治纲领,制定了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路线,积极参加各项政治活动,和中国共产党实行互相监督,亲密合作。
团结、推动其成员和所联系的群众,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为发展医药卫生事业贡献力量。农工党积极参与对国家事务的管理和对国家经济建设、政治生活中重大问题的协商。许多成员担任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和政府的领导职务。1983年冬,农工党召开了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在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指引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做出贡献。
1987年6月18日至24日,农工党在北京召开全国代表会议。会议通过的决议要求各级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团结,继续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四项基本原则的指导下,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为全面改革和进一步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完成统一祖国大业,作出新的贡献。至1987年底,农工党成员已发展到30000余人,地方组织150个,基层组织200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