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俚曲
书籍:中国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五洲传播出版社《中国辞典》第258页(593字)
聊斋俚曲是古老民间俗曲,流传地区主要在山东省淄博市,蒲氏家族及后人是其主要传承者。
聊斋俚曲是清初大文学家蒲松龄(1640~1715年)将自己创作的唱本配以当时流传的俗曲时调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音乐文学体裁,是蒲松龄用淄川方言创作的说唱与戏剧作品,其形式类似今天的琴书说唱与地方戏,所用曲调是借用当时流传的几十种曲牌音乐(填词)演唱的。因蒲松龄传世作品为“聊斋志异”,故称“聊斋俚曲”,也有人称“蒲松龄俚曲”。
蒲松龄于晚年完成的15部俚曲的创作,其中用了50多个曲牌。聊斋俚曲曲目有《耍孩儿》、《玉娥郎》、《粉红莲》、《叠断桥》等。
俚曲所表现的内容,大部分是写农家百姓日常生活,其他取材于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爱情故事、传奇轶闻等,语言来自街谈巷议,听来十分亲切,加之广采俚俗民谚、歇后语,形成了一种诙谐幽默、生动有趣的风格。盛唱于300年以前的聊斋俚曲,自清代至今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长期在当代社会中传唱流传,成为山东地区一种独树一帜的群众性艺术形式。聊斋俚曲以独特的魅力影响了其他姊妹艺术的发展,单以戏曲为例,俚曲故事改编剧本的就有五音戏、柳子戏、川剧、京剧、秦腔、河北梆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