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马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8页(1967字)
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法把世界发展看作是本身所固有的各种矛盾发展的结果。辩证法又可分为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前者指自然界、社会本身所固有的辩证运动,后者指客观的辩证运动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
在主观辩证法中,唯物辩证法和反映论(认识论)结合在一起,而人类辩证地思维就形成了辩证逻辑。
《资本论》是“把辩证方法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第一次尝试”(31·385)。
“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同一门科学”。
(《列宁全集》第38卷第357页)《资本论》的辩证法扬弃了黑格尔学说,因此,“不钻研和不理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同上书第191页)。马克思说,“不论我的着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但是要达到这一点,只有用我的方法”(31·135)。
这个方法就是唯物辩证法。只有采用探讨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方法,才能使《资本论》形成“一个艺术的整体”。因此,只有理解这个方法,才能完全理解《资本论》。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他“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23·24),这是他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但是由于把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颠倒了,“在他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23·24),并由此神秘化了。黑格尔认为世界一切事物由绝对观念(即绝对精神)产生,又都回到绝对观念中去。他把绝对观念看成是先于世界和人类的唯一真实的、最高的存在。“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23·24)黑格尔曾经企图证明绝对观念应当在普鲁士那种等级制君主政体中实现出来,并把普鲁士王国描绘成社会发展的顶峰。可见,黑格尔的辩证法在应用于社会历史时,只承认过去的发展,却否认现在和将来的发展,这就窒息了辩证法本身。
发现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外壳(“绝对观念”)中的合理内核,把他手中倒立着的辩证法再倒过来,使它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成为唯物辩证法,这是马克思的伟大功绩。“即使把马克思的从商品到资本的发展同黑格尔的从存在到本质的发展作一比较,您也会看到一种绝妙的对照:一方面是具体的发展,正如现实中所发生的那样;而另一方面是抽象的结构,……互相转化,被说成一种概念向另一种概念的表面上的自我发展。”(38·203)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彻底的发展观,并把重点放在人类社会的现状和将来。马克思认为,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和革命的”(23·24),它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因而在它的合理形态上,就会引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的理解。
辩证法的核心是关于对立统一的学说。
每一事物既有自身的内部联系即矛盾的对立的统一,又有和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系即矛盾与矛盾之间的联系。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自身内部的矛盾性。在互相联系的矛盾中,基本矛盾(或主要矛盾)的发展影响其他矛盾的发展。
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形式。它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对立的统一。使用价值是生产力作用的结果,价值则是人与人的生产关系,所以,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胚芽,因而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胚芽。
《资本论》就从分析商品的矛盾开始;分析这一矛盾如何外化为商品和货币的矛盾;后一矛盾又产生买和卖的矛盾,由此又引出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引出资本和雇佣劳动的矛盾。于是,商品生产过程的二重性——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价值的价值形成过程,便转化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劳动过程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挥作用的过程,价值增殖过程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挥作用的过程,所以,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实际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作用的过程。
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个基本矛盾表现为劳动过程中劳动的日益社会化(即协作范围的不断扩大)从而生产的日益社会化和价值增殖过程中资本占有制的矛盾。
这个基本矛盾还表现为:以劳动过程无限发展生产力为手段,只是为了价值增殖这一有限的目的。基本矛盾通过资本积累而继续发展,最后“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23·831-832)《资本论》就这样阐明了资本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因此,《资本论》并不难读,“谁能辩证地思维,谁就能理解它”(3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