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的分离
出处:按学科分类—马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32页(787字)
城市是在人类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以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中产生的。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历史进步的标志,“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城墙并非无故。它们的濠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耸入文明时代了”(21·188)。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工商业者从农业劳动中分离出来,引起了城乡的分离;城乡的分离又巩固和加强了这种社会分工。
“文明时代巩固并加强了所有这些在它以前发生的各次分工,特别是通过加剧城市和乡村的对立(或者是象古代那样,城市在经济上统治农村,或者是象中世纪那样,乡村在经济上统治城市)而使之巩固与加强”(21·189)。
中世纪的城市变成了手工业者、商人和高利贷者聚集的地方,城市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他们。但是,城市仍然受着封建地主的统治和剥削。
在封建社会末期,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城市的资本主义工商业也发展起来。城市成为经济、文化和政治的中心,而农村则仍处于落后和不文明中,城乡仍处于对立状态。
城乡之间的分离,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表现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利益上的根本对立关系。马克思指出:“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的基础,都是城乡的分离。可以说,社会的全部经济史,都概括为这种对立的运动。”(23·390)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对立达到最尖锐的程度,城市通过价格、赋税以及高利贷等形式从经济上剥削农村。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加剧了城乡之间的对立,“同时为一种新的更高级的综合,即农业和工业在它们对立发展的形式的基础上的联合,创造了物质前提。”(23·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