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资本论》辞典

抽象劳动

出处:按学科分类—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34页(1883字)

又称抽象一般劳动或一般人类劳动。

指撇开各种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在商品生产中的消耗。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一个方面的属性。

一切劳动,都是人类劳动力的使用和耗费。

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方面,它是在特定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把人类劳动力耗费的特定性质撇开,把各种劳动的具体活动形式撇开,人们的生产活动就只剩下一点,它们都是人类劳动力的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即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性耗费,这就是撇开了具体形态的抽象劳动,是没有质的区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在商品生产条件下,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因此,抽象劳动只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一个方面(见23·60)。

劳动作为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它体现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则是劳动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式,它体现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就是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商品进而也是交换劳动的关系。

使用价值是劳动与自然物质的结合,因此,劳动并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

但是,商品价值是抽象劳动的凝结,它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一般人类劳动这个抽象存在于平均劳动中,这是一定社会中每个平常人所能完成的劳动,是人的肌肉、神经、脑等的一定的生产消耗。这是每个平常人都能从事的而且是他必须以某种形式完成的简单劳动。

这种平均劳动的性质本身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时代是各不相同的。但在一定的社会中却是一定的。

具体的有用劳动成为较富或较贫的产品源泉,与具体劳动的生产力的提高或降低成正比。相反地,生产力的变化本身丝毫也不会影响表现为价值的抽象劳动。

不管生产力发生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等的。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的反映。

这是因为,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社会性,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表现出来。当商品生产者的商品在市场上卖出去时,才表明他的劳动为社会所承认,是社会劳动的一部分,他的具体劳动所创造的使用价值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他的抽象劳动所形成的价值才能实现;否则就相反。

可见,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反映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抽象劳动就其作为抽象的简单的范畴来说,表现出一种古老而适用于一切社会形式的关系的最简单的抽象。

因为一切时代的具体劳动都是劳动力的支出,具有共同性,具体劳动越发展,劳动的抽象性质也越发展。在古代自然经济中,人们所重视的是由具体劳动所生产的使用价值,一般不需要比较不同劳动的量的大小,因此抽象劳动的规定就没有实际的意义。

随着商品生产的产生和发展,人们为了交换商品,需要比较商品的价值量,就有必要把不同的具体劳动化为相同的抽象劳动。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抽象劳动的规定具有了最充分的意义,这不仅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是私人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而且是因为无产者是靠“抽象的劳动为生的人”,“把人类的最大部分归结为抽象劳动”(42·56)。

因此,抽象劳动成了一个最现代的社会的范畴。

人们对抽象劳动的认识和研究经历了一个历史的过程。

古代社会的人们没有抽象劳动的概念,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虽然在商品的价值表现中发现了等同关系,正是在这里闪耀出他的天才的光辉,但是他不能从价值形式的本身中看出,一切劳动都表现为同一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虽然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但他们不了解创造价值的劳动的属性,没有区分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把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与创造价值的劳动混为一谈。

马克思第一次批判地论证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指出了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和创造价值的劳动是两种不同属性的劳动,从而论证了价值的本质。这就把劳动价值论变成完全科学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伟大的剩余价值理论。

上一篇:抽象规律 下一篇:抽象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