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资本论》辞典

汇票

出处:按学科分类—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183页(1898字)

在信用制度下出卖商品而取得的定期支付的凭据。

信用货币的一种形式。由售货人对购货人或其委托的银行开发,经购货人或其委托的银行在汇票上签章承兑,承认于汇票到期日付款给持票人。一种有一定支付期限的债券,一种延期支付的证书。

汇票是作为信用制度基础的商业信用的代表,可以在到期之前通过背书(即由债权人在汇票背面作专门的签署,表示承担债务)而在商人自己中间再作为支付手段或购买手段来流通。在这里,没有货币介入,也照样可以进行结算,至多只有差额要用货币支付。因此,汇票形成真正的商业货币。

对批发商业来说,汇票是比银行券更重要得多的流通手段。

汇票产生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它随着商业和只着眼于流通而进行生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发展。

正如生产者和商人的互相预付形成信用的真正基础一样,这种预付所用的流通工具即汇票,也形成真正的信用货币如银行券等等的基础,因为真正的信用货币不是以货币流通为基础,而是以汇票流通为基础的。

未到期的汇票可以由持票人拿到银行申请贴现,即“使汇票在到期以前转化成货币”(25·454)。银行则按市场利息率,扣取自贴现日至到期日的利息(又称贴水),然后将票面余额支付给持票人。汇票到期时,银行持票向最初发票的债务人或背书人兑取现款。

汇票无人偿还时,最后一个背书人要对银行负偿付责任,而他会同其他背书人和出卖人一起分担这个责任,他可以及时向他们提出偿还的要求。汇票持有者也可拿汇票到汇票经纪人那里贴现,当银行家依据汇票经纪人已经贴现过一次的汇票“贷款”给这个汇票经纪人时,他事实上为这种汇票进行了一次再贴现。但实际上,许多这种汇票已经由汇票经纪人再贴现过了,而银行家用来为汇票经纪人的汇票进行再贴现的货币,又被汇票经纪人用来再贴现新的汇票,由此产生的空头汇票和空头信用,造成了虚假信用的扩大。

汇票贴现是一种纯粹的买卖——汇票通过背书转为银行所有,货币则转为顾客所有;顾客方面已没有偿还的问题。

顾客用一张汇票或类似的信用工具购买现款,这就象他用他的其他商品来购买现款一样,不是贷款,更不是资本的贷放(因为只有在资本是单方面的有期限的转移时,才发生资本的贷放)。只有在汇票是一种空头汇票,根本不代表任何已经卖掉的商品时,对这种汇票的贴现才是资本的贷放;而一旦银行家识破了它,他就不会要它。

银行券也无非是银行家开出的,持票人随时可以兑现的,由银行家用来代替私人汇票的一种汇票。这种信用货币会由单纯的商业流通而进入一般的流通,并在那里作为货币执行职能。

因为在大多数国家里,发行银行券的主要银行,事实上有国家的信用作为后盾,它们的银行券在不同程度上是合法的支付手段。

银行创造信用和资本的办法还有:(1)开出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地点兑付的汇票,同时收进现金,(2)付出已经贴现的汇票,这种汇票因为有银行的背书,所以有信用能力。

银行资本的一部分是投在有息证券上,而有息证券的最大部分是汇票。

汇票流通可以节约流通手段,减少流通费用,对于促进资本主义商品流通,加速资本周转具有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它也进一步加深了在简单商品流通中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职能就已经包含的危机的可能性,因为汇票流通和产业资本本身的规模一同增大。

在这里,借贷资本和产业资本是一个东西,贷出的资本就是商品资本,它通过买卖由一个人手里转到另一个人手里,不过它的代价要到后来才按约定的期间由买者支付,汇票的流通成为再生产过程不同阶段的媒介。只要再生产过程不断进行,从而资本回流确有保证,这种信用就会持续下去和扩大起来。它的最大限度,等于产业资本的最充分的运用,即等于产业资本的再生产能力不顾消费界限的极度紧张。一旦再生产过程的扩大或正常的紧张状态受到破坏,信用就会减少以至突然停止,危机就会发生,对支付手段的激烈追求就会出现。

所以乍看起来,好象整个危机只表现为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而且,事实上问题只是在于汇票能否兑换为货币。这种汇票中有惊人巨大的数额代表那种已经败露的欺诈营业,代表利用别人的资本进行的已告失败的投机和已经跌价的或根本卖不出去的商品资本。当然,这种汇票多数是代表现实买卖的,“而这种现实买卖的扩大远远超过社会需要的限度这一事实,归根到底是整个危机的基础”(25·555)。

上一篇:汇兑银行 下一篇:《资本论》辞典目录
分享到: